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膺俞十二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膺俞十二穴

膺俞十二穴,又稱「膺中十二俞」,出自《素問·氣穴論》,為中醫針灸學中位於胸膺兩旁的十二個重要穴位。此十二穴位於胸部兩側,屬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所過之處,主要與胸肺氣機之調節密切相關。

位置與取穴

膺俞十二穴位於胸膺部,具體位置分佈如下:

  1. 每側各有六穴,左右對稱,共計十二穴。
  2. 位於胸部側面,鎖骨下緣至第七肋之間,沿胸大肌與前鋸肌之間分佈。
  3. 穴位排列與肋間隙相對應,主要涵蓋胃經的氣戶、庫房、屋翳、膺窗、乳中、乳根等穴,以及脾經的天谿、食竇等相鄰腧穴。

經絡歸屬與功能

膺俞十二穴主要隸屬於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,其功能特點如下:

  • 足陽明胃經穴位(如膺窗、乳根等):主調理胸中氣滯,寬胸利膈,適用於咳喘、胸悶、乳癰等證。
  • 足太陰脾經穴位(如天谿、食竇等):主健脾化濕,疏通胸膈水飲,適用於痰飲停胸、脅痛等症。

臨床應用

在中醫臨床中,膺俞十二穴主要用於以下範疇:

  1. 呼吸系統疾病:如咳嗽、氣喘、胸悶,取膺窗、庫房等穴以宣肺降氣。
  2. 胸脅病症:如脅痛、乳癰,刺乳根、天谿等穴以疏通經絡、散結消腫。
  3. 脾胃不和:因胃經與脾經貫穿胸膺,此處穴位亦可用於調和中焦,如呃逆、嘔吐等證。

刺灸方法

古人強調膺俞穴不宜深刺,以免傷及內臟,傳統針刺時多採用平刺或斜刺,進針深度約0.3–0.5寸,並配合艾灸以溫通胸陽。

膺俞十二穴雖在現代臨床使用不如四肢穴位頻繁,但在古籍中被視為調理胸中氣機的重要穴組,對於胸肺及乳房相關疾病有一定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