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膺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膺中

釋義
膺中為人體部位名,指胸前兩側之區域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中胸大肌所在之處。此處肌肉豐厚,為足陽明胃經所過,亦與多條經脈及腧穴相關聯,於中醫臨床診治及針灸取穴中具重要意義。

經絡所屬

  1. 足陽明胃經
    《靈樞·本輸》載:「足陽明,挾喉之動脈也,其腧在膺中。」指足陽明胃經之循行貼近喉部動脈,而其部分腧穴分佈於膺中。此處氣血充盛,與胃腑功能密切相關,主治脾胃疾患及局部氣滯血瘀之症。
  2. 其他經脈聯繫
    膺中亦為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所絡,與肺、心氣機相通。如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肺經之「中府穴」即位於膺中側部,主調肺氣,療胸悶、咳喘等症。

穴位所在
膺中區域涵蓋數個重要腧穴,包括:

  • 中府穴:肺之募穴,屬手太陰肺經,位於胸前外側,具宣肺理氣之效。
  • 雲門穴:同屬肺經,位於鎖骨下緣,主治胸中煩滿、咳嗽氣逆。
  • 氣戶穴:屬足陽明胃經,於鎖骨下緣,主調胸脅脹滿、呃逆。

生理與病理
膺中為宗氣所聚之處,《靈樞·邪客》云:「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。」若膺中氣機不暢,可致胸痹、喘息、乳癰等症;其肌肉豐厚處若受外邪或跌打損傷,易現腫痛或筋結。

臨床應用

  1. 針灸取穴
    針刺膺中穴位時,須避開內藏重要臟器,多採斜刺或平刺,以調理肺胃氣機。
  2. 推拿療法
    以揉按、分推等手法鬆解膺中筋肉,可寬胸理氣,改善胸脅脹痛。
  3. 診斷參考
    中醫望診察膺中形態,若見凹陷或異常隆起,可輔助判別氣血虛實;切診按壓膺中穴位,若現壓痛或結節,多提示相應經腑病變。

典籍考據
除《靈樞》外,《針灸大成》亦載:「膺中諸穴,主胸脅支滿,上氣咳逆。」強調此區穴位對呼吸道及胸膈病症之療效;《醫宗金鑒》則述膺中與乳中關係,為治療乳疾之要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