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槌
大槌為經穴別名,即「大椎穴」,屬督脈要穴,位於人體背部正中線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此穴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處,故又稱「諸陽之會」,在中醫理論中具重要地位。
穴位定位與取穴法
大椎穴位置明確,俯首時頸後隆起最高處即為第七頸椎棘突,其下方凹陷即為本穴。臨床取穴時,可囑患者正坐低頭,於頸背交界處觸摸明顯骨性標誌定位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通調陽氣: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大椎為陽經匯聚之所,刺激此穴可振奮陽氣,改善陽虛畏寒、手足不涼等症。
- 清熱解表:本穴為退熱要穴,常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發熱、頭痛,或溫病初起之證,針灸或放血可達疏風泄熱之效。
- 通絡止痛:對於頸項強痛、肩背拘急等經絡不通之症,針刺大椎能疏通督脈與陽經氣血,緩解局部症狀。
- 調和營衛:透過調節陽氣,協調營衛之氣,對反覆感冒、免疫力低下者有輔助作用。
臨床應用
- 外感病症:配合風池、合谷等穴,治療感冒、發熱。
- 頸椎病症:與肩井、後溪等穴同用,改善頸椎病引發的疼痛與活動受限。
- 肺系疾病:哮喘、咳嗽時,可艾灸大椎以溫肺散寒。
- 癲癇與神志病:古籍記載本穴可用於癇證,現代亦用於調節自主神經功能。
操作技法
- 針刺: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脹感可向肩部或背部放射。
- 艾灸:溫和灸或隔薑灸,適用於虛寒證。
- 放血:三棱針點刺出血,多用於實熱證。
大椎穴因其特殊經絡地位與廣泛適應症,成為中醫外治法的關鍵穴位之一,歷代醫家均重視其臨床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