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大槌(穴)是指大椎穴的別名,這一穴位在項部,具體位置是在後髮際正中,向上1寸,平於枕骨下緣。它是督脈上的一個穴位,周圍分佈有枕大神經後支、枕小神經後支,以及頸內動脈和靜脈後支等。大槌穴的主要治療作用包括治療項強、頭痛、目眩、項閃、落枕、瘰癧、癲狂、癇症、中風、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、口眼歪斜、偏頭痛、小兒驚風、夜啼、瘧疾、癲癇和癰腫等。

針灸治療中的配穴方法包括:應用風池、合谷、太沖配合治療頭痛和目眩;應用百會、風池、合谷配合治療中風;應用大杼、風池、合谷配合治療偏頭痛;應用風池、合谷、太沖配合治療小兒驚風;應用風池、合谷、太沖配合治療瘧疾;應用風池、合谷、太沖配合治療癲癇。針刺時深度一般為0.5-1寸,也可以用灸的方式進行治療。

根據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:“大槌穴在項部,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,平於枕骨下緣。”同樣《千金翼方》和《針灸大成》也有相同的描述,指出大椎穴的具體位置在項中,當後髮際正中,向上1寸,平於枕骨下緣。這些經典書籍中還記載了大椎穴的別名為大椎。

綜上所述,大槌(穴)是位於項部的一個穴位,別名為大椎,屬於督脈的一部分。針灸治療中應用大槌穴可以治療多種症狀,並可以搭配其他穴位進行治療。可以針刺或灸熱這個穴位來發揮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