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膺中外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膺中外俞釋義及中醫理論探析

一、名詞溯源與定位
「膺中外俞」首見於《靈樞·五邪》,為治療邪氣犯肺所引皮膚痛、咳喘等症之要穴。據《類經》張介賓註解,明確指涉「雲門」、「中府」二穴,屬手太陰肺經範疇,位於胸膺外側,故名「膺中外俞」。

二、穴道解析

  1. 雲門穴
  • 定位:鎖骨下窩凹陷處,距前正中線6寸。
  • 經脈歸屬:手太陰肺經之第二穴,為肺氣宣發之門戶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治「咳逆上氣,喘不得息」。
  • 中醫理論:雲門屬「肺募」旁側,與中府穴協同調理肺氣升降。肺主皮毛,邪客於肺時,針刺雲門可解表散邪,緩解寒熱、皮膚痛。
  1. 中府穴
  • 定位:雲門穴下1寸,第一肋間隙外側。
  • 經脈特性:肺經之「募穴」,為肺臟精氣匯聚於胸腹之處。《針灸大成》述其主「胸滿、喘咳、肩背痛」。
  • 中醫理論:募穴通臟腑之氣,中府尤擅調肺氣壅滯。配合雲門,共奏宣肺平喘、疏風散邪之效,契合《靈樞》所述「咳動肩背」之症。

三、臨床關聯與病機闡釋
《靈樞·五邪》言邪在肺則病「皮膚痛、寒熱、上氣喘」,此乃肺失宣降、衛外不固之象。肺為華蓋,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。風寒或熱邪襲肺,皮毛閉鬱則痛,正邪交爭則寒熱,肺氣上逆則喘咳。

膺中外俞(雲門、中府)屬肺經近部取穴,具以下作用:

  • 宣肺透邪:疏散表邪,調和營衛,解寒熱。
  • 降氣平喘:通調肺絡,緩解氣逆喘咳。
  • 通絡止痛:疏解肩背氣血鬱滯,改善咳引肩背痛。

四、配伍與延伸應用
古代醫家亦重視膺中外俞與他經配伍:

  • 配背部肺俞(屬足太陽膀胱經),形成「前後配穴法」,增強宣肅肺氣之功。
  • 合谷(手陽明大腸經)與雲門同用,表裡同治,調理肺與大腸相表裡之氣。

此二穴之選取,體現中醫「近部取穴」與「辨經論治」原則,對後世針灸治療肺系疾患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