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膺中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膺中俞
膺中俞為經穴別名,最早記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亦即中府穴之別稱。此穴位於胸部,屬手太陰肺經之要穴,同時為肺之募穴,乃臟腑之氣所匯聚之處,臨床運用廣泛,尤擅調理肺系疾患。
穴位定位
膺中俞(中府)位於胸前壁之外上方,具體取穴方式如下:
- 解剖位置:當鎖骨下緣凹陷處(雲門穴)下方一寸,與第一肋間隙相平,距前正中線六寸。
- 取穴法:雙手叉腰時,鎖骨外端下方出現三角形凹陷,其直下一橫指即為本穴。
經絡屬性與功能
- 肺之募穴:募穴主司臟腑之氣灌注,中府為肺氣聚集之所,故能直接調節肺氣,治療咳嗽、氣喘、胸悶等肺系病症。
- 手太陰肺經起穴:與雲門穴同為肺經起始部,具宣發肺氣、疏通經絡之效,對肩背痛、上肢不遂亦有療效。
- 氣機樞紐:中府與脾胃經脈相聯,故兼能調和中焦,改善腹脹、嘔逆等氣機不暢之症。
主治病症
- 肺疾:咳嗽、哮喘、肺癆、咯血。
- 胸膺症:胸痛、胸滿、肩背拘急。
- 氣血失調:浮腫、煩滿、寒熱。
- 局部病症:胸肌疼痛、肩關節活動障礙。
針灸與配伍
- 刺法:斜刺0.3~0.5寸,針感多向肩部或胸部擴散,忌深刺以免傷及肺臟。
- 灸法:溫灸5~10分鐘,可增強補益肺氣之功。
- 配伍舉隅
- 配太淵、尺澤,治咳喘痰多;
- 配意舍,調中焦氣滯;
- 配大椎、肺俞,療肺熱壅盛。
理論淵源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為「膺中俞」,後世醫家多沿用「中府」之名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主胸中熱、喘逆」等證,強調其瀉實補虛之雙向調節作用。
綜上,膺中俞(中府)乃肺經關鍵要穴,臨床運用須結合辨證,或針或灸,以達通調氣血、扶正祛邪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