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迎東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迎東證

迎東證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此證多因肝臟自病,氣血失調,氣盛於血,導致目竅失養,風邪易侵。其臨床特點為患者每逢東風或南風吹拂時,雙眼迎風則感乾澀疼痛,淚液外溢,尤其於春夏二季風盛之時,症狀更為明顯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氣偏盛:肝開竅於目,肝氣過亢則血不攝氣,目絡失潤,風邪乘虛而入。
  2. 風邪外襲:東風、南風屬陽,與肝氣相應,風客目竅則淚液失約,發為澀痛。
  3. 季節誘因:春夏為風木當令,陽氣升發,外風引動內風,症狀易作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主症:迎風流淚,目赤澀痛,遇東南風加重。
  • 兼症:或見頭暈目脹,情緒波動時症狀加劇。
  • 舌脈:舌偏紅,苔薄黃,脈弦或浮數。

治法參考
本證與「迎風冷淚」病機相近,可互相參照。治療以平肝祛風、調和氣血為主:

  • 內治:選方如羚羊角散加減,清肝泄熱;若兼血虛,可配合四物湯養血息風。
  • 外治:針刺睛明、風池、太衝等穴,疏導經氣;或以桑葉、菊花煎湯薰洗,散風明目。

古籍延伸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「風淚出」一證,強調肝血虛與風熱相搏,可佐證迎東證之病機。後世醫家亦重視局部與整體調理並行,如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述「淚為肝液」,提示治淚需從肝論。

迎東證雖屬外障眼病,然其根源在內臟氣血失調,臨床須細辨風、火、虛、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