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迎而奪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迎而奪之
迎而奪之為中醫針刺手法術語,屬「迎隨補瀉」中瀉法的核心原則,與「隨而濟之」的補法相對。《難經·七十九難》明確記載:「經言迎而奪之,安得無虛」,強調此手法通過逆經氣而刺,以削弱邪氣之有餘,達到瀉實之效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亦稱「逆而奪之,惡得無虛」,其義相通,均指向針刺時與經脈氣血流注方向相逆的操作。
理論基礎
迎隨補瀉法源於中醫對經氣運行的觀察。十二經脈氣血循行有其特定方向(如手三陽經從手走頭),「迎」即針尖朝向經氣來處(逆其方向),「奪」為截奪過盛之氣。此舉符合《靈樞·小針解》「迎而奪之者,寫也」的論述,通過阻滯病勢,疏洩實邪,如瀉熱、破瘀、導滯等。
操作特點
- 針向與經氣相逆:如足陽明胃經氣血下行,瀉法時針尖向上(迎其來向),配合捻轉、提插等瀉法手法增強效果。
- 時機選擇:結合子午流注學說,於經氣旺盛時辰施術,如肺經寅時(3-5時),逆刺以瀉肺實。
- 與補法對比:「隨而濟之」順經氣方向刺入以助氣,迎而奪之則反其道,如《針經指南》所言:「逆其為瀉,順其為補。」
臨床應用
此法多用於實證,如:
- 熱證:高熱取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,逆經刺以瀉陽明腑熱。
- 瘀阻:刺血海穴逆脾經氣血,散下肢瘀血。
- 氣滯:針太衝穴逆肝經循行,疏肝解鬱。
古籍佐證
《難經·七十二難》進一步闡釋:「所謂迎隨者,知榮衛之流行,經脈之往來也。」說明需精準掌握經脈氣血動態方能施術。《標幽賦》亦提及「迎奪右而涼瀉」,將逆經刺與捻轉方向結合,深化操作細節。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調氣為本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針刺方向與經氣互動達成陰陽平衡,為針灸瀉實之關鍵技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