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迎風赤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迎風赤爛

迎風赤爛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載於明代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其病特點為眼部遇風則發赤腫爛,無風則症狀減輕,與風弦赤爛(瞼緣炎深入脾絡者)有別。此病多因風邪外襲,引動內在臟腑失調所致,尤與木(肝)、土(脾)二臟關係密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引動:風屬木性,善行數變。風邪外襲,若其人土虛(脾弱),則木強乘土,導致眼部氣血失和。
  2. 木火亢盛:肝開竅於目,肝經鬱火循經上炎,故見目赤(「赤者,木中火證」)。
  3. 脾濕蘊結:脾主肌肉,若脾虛濕盛,濕濁上泛眼瞼,則見潰爛滲液(「爛者,土之濕證」)。
  4. 痰濕或燥火偏勝:痰濕盛者,以潰爛為主;燥火盛者,則赤痛更顯,反映病機有虛實寒熱之別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主症:眼瞼邊緣紅赤潰爛,遇風加重,眵黏或多淚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痰濕偏重者:爛甚於赤,瞼緣濕癢,或有黃白色分泌物。
    • 燥火偏重者:赤甚於爛,灼痛乾澀,瞼緣皮膚皸裂。

治療原則

疏風清熱、健脾祛濕 為主,按病機偏重調治:

  1. 疏風清熱:常用防風、菊花、薄荷等輕清上浮之品,兼清肝火可加夏枯草、梔子。
  2. 健脾化濕:濕盛者選用白朮、蒼朮、茯苓;痰濕膠結者佐以陳皮、半夏。
  3. 涼血潤燥:若燥火傷陰,可加生地、丹皮、玄參以滋陰涼血。

相關鑒別

  • 眼弦赤爛:病位較深,纏綿難癒,多因脾經濕熱久伏,與迎風赤爛之風邪觸發有別。
  • 風赤瘡痍:以眼瞼皮膚皰疹潰爛為主,多與風熱毒邪相關。

此病相當於西醫之 瞼緣炎,然中醫治療注重辨證求因,通調肝脾,以復其氣血平衡。古籍另可參閱《審視瑤函》等對眼眩赤爛之論述,以明其異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