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螢火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螢火丹
病名:螢火丹為小兒丹毒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九。其特徵為丹毒初發於髂部(胯骨附近),隨後蔓延至肋下,或由肩膊轉至脅部。因患處皮膚赤紅如丹,形若螢火之光,故名「螢火丹」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螢火丹多因風熱毒邪外襲,或胎毒蘊結,導致血熱壅滯於肌膚,發為丹毒。小兒腠理疏鬆,氣血未充,更易受外邪侵擾而發病。
治療方藥:
-
內治:
- 赤小豆消疹方:取赤小豆一合、硝石半兩、寒水石一分,共研細末,以冷水調服半錢,每日三次。可依小兒年齡及體質增減劑量。
- 方義:赤小豆利水解毒;硝石清熱散結;寒水石清熱瀉火,共奏涼血解毒之效。
- 赤小豆消疹方:取赤小豆一合、硝石半兩、寒水石一分,共研細末,以冷水調服半錢,每日三次。可依小兒年齡及體質增減劑量。
-
外治:
- 黃土生油膏:以灶中黃土一合、生油二合,調和成泥狀,頻塗患處。
- 方義:灶中黃土(伏龍肝)性溫,能收斂止血;生油潤膚解毒,二者合用可緩解丹毒赤腫。
- 黃土生油膏:以灶中黃土一合、生油二合,調和成泥狀,頻塗患處。
補充辨證:
若丹毒色赤灼熱,伴煩躁啼哭,舌紅脈數,屬熱毒熾盛,可輔以黃連解毒湯加減;若局部腫硬,可佐以活血散結之品,如丹皮、赤芍等。
古籍參考: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幼幼新書》、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亦對螢火丹有所論述,治法多宗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