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螢星滿目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螢星滿目證

證候特徵
螢星滿目證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,臨床表現為患者自覺視物時,眼前出現無數細小紅星,狀如螢火蟲飛舞,或呈繚亂閃爍之態,嚴重者可能影響日常生活。此證多與肝腎陰虛、痰火內擾或氣血失調相關,屬「目妄見」範疇,類似於西醫所述之「飛蚊症」或「視網膜病變」的部分症狀,然中醫辨證更注重體內臟腑氣血的整體失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火升擾:過食肥甘厚味或長期嗜酒,釀生濕熱痰浊,痰火循經上攻目竅,阻滯清陽,擾亂神光,遂致眼前螢星紛擾。
  2. 陰虛火炎:肝腎陰精虧損,虛火內生,上炎灼絡,目失所養,如《審視瑤函》所言:「真陰不足,水火偏勝,神光妄見。」此類患者常伴有眩暈、耳鳴、咽乾等陰虛症狀。
  3. 氣血失和:勞倦過度或情志鬱結,導致氣滯血瘀,血行不暢,目絡瘀阻,亦可引發螢星滿目之感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痰火證:治宜清熱化痰、降火明目,方選黃連溫膽湯加減,酌加夏枯草、決明子以增強清肝明目之效。若痰濕偏重,可合用二陳湯化裁。
  • 陰虛火旺證:以滋陰降火為主,經典方劑知柏地黃丸(知母、黃柏搭配六味地黃丸)為基礎,虛火甚者加地骨皮、白薇;若兼肝血不足,可佐以杞菊地黃丸養肝明目。
  • 氣血瘀滯證:宜活血通絡、調氣開鬱,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,或配合丹參、茺蔚子等活血化瘀之品。

古籍考據
明代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目者,神之光……火鬱則神光閃爍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目見黑花者,腎虛也。」均強調肝腎與目疾之密切關聯,陰虛痰火皆可導致視覺異常。

其他療法建議
針灸可選取睛明風池太衝等穴,以調暢氣機、清瀉肝火;耳穴壓豆則常取目、肝、腎等反射區,輔助調理臟腑功能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指導使用,避免自行套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