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營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營池

經外穴名,出自《千金要方》,別稱「陰陽」。此穴位於足內踝下緣前後凹陷處,每側各二穴,左右共四穴,屬下肢特定穴之一。

定位與解剖

營池穴位於足內踝下方前後兩處凹陷中,前穴約當照海穴稍前方,後穴則近然谷穴後緣。局部解剖涉及足部陰蹻脈及足少陰腎經絡脈,皮下分布有隱神經分支及足底內側神經末梢,深層則有脛後動脈分支。

主治功能

營池穴為婦科常用穴,主調:

  1. 月經過多:可調節衝任二脈,固攝經血。
  2. 赤白帶下:配太谿、三陰交可加強清熱利濕之效。
  3. 血崩:古人記載灸此穴能「止崩漏」,現代多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。

針刺與灸法

  • 針法:直刺0.2-0.3寸,局部酸脹感可向足底放射。
  • 灸法:艾炷灸3-7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適用於虛寒型病症。

學理探討

營池穴屬經外奇穴,其名「營」與「池」分別喻指「血營」與「水液」,暗示其調血、利濕之效。在臟腑辨證中,此穴透過足少陰腎經聯繫,間接調理胞宮氣血;從經絡學說而言,其位置鄰近陰蹻脈起始部,故能影響陰陽蹻脈的平衡,改善下焦機能失調。

古代醫籍記載,此穴多與「婦人漏下」相關,現代臨床可配伍交信、血海等穴,增強療效。然因其為雙穴並存,操作時需精準定位,以達協同作用。

(註:本文內容基於傳統中醫理論,所述治法需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