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腸主傳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腸主傳導

大腸主傳導為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語,指大腸主司傳送糟粕的核心功能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稱:「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」此處「傳道」即傳導之意,強調大腸負責將消化後的殘渣轉化為糞便並排出體外,為人體「降濁」功能的關鍵環節。

生理功能解析

  1. 受納糟粕,傳化穢濁
    飲食物經胃腐熟、小腸泌別清濁後,剩餘糟粕下傳至大腸。大腸進一步吸收其中多餘水分,使糟粕成形為糞便,此過程稱為「燥化」。中醫認為,大腸的傳導功能與肺氣肅降、脾氣運化密切相關。肺與大腸相表裡,肺氣通降有助大腸推動糟粕;脾主升清,若脾虛濕困,則易影響大腸燥化能力。
  2. 與臟腑氣機協調
    大腸傳導需依賴「腑氣通降」的特性。若胃氣不降、肝氣鬱滯,或腎陽不足(腎司二便),皆可能導致大腸氣機壅滯,出現傳導失常。例如:

    • 氣滯型便秘:因肝鬱克脾,腑氣不通,糞便滯留。
    • 虛寒泄瀉:腎陽虛衰,大腸失於溫煦,水穀不別而溏瀉。

病理表現

大腸傳導失職,主要表現為兩類病證:

  • 傳導過速:水分未及吸收即排出,形成泄瀉、腸鳴腹痛,多因濕熱下注或脾虛濕盛。
  • 傳導遲滯:糟粕內停,水分過度吸收,導致便秘、腹脹,常見於燥熱內結或氣血虧虛。

經絡與氣化聯繫

大腸經屬手陽明,其經氣通於齒、鼻等竅。臨床可見肺熱移於大腸而現便秘,或大腸積熱上熏致齒齦腫痛,體現「臟腑—經絡—體竅」的整體聯繫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魄門亦為五臟使」,指肛門啟閉受五臟氣機調控,進一步說明大腸功能與全身氣化相關。

此理論不僅指導便秘、腹瀉等症的辨治,亦為「通腑法」在熱病、痰瘀證中的應用奠定基礎,如《傷寒論》以大承氣湯峻下熱結,即通過恢復大腸傳導以泄腑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