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營氣不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營氣不從
定義與經典出處
營氣不從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」意指人體營氣運行受阻,無法順暢流通於經脈,反逆滯留於肌肉腠理之間,進一步導致氣血瘀阻、郁而化熱,最終形成癰腫瘡瘍等病症。
營氣的生理功能與病理機制
營氣屬人體精微物質之一,由水穀精華化生而成,行於脈中,具滋養全身、化生血液之功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言:「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。」營氣與衛氣協調,維持腠理開闔與氣血運行。當外邪侵襲(如風寒濕熱)或內傷情志、飲食失調,皆可阻滯營氣,使其「不從」常道,逆亂於分肉腠理。此時,氣血壅塞,局部失養,熱毒蘊結,遂發為癰瘍。
與相關病機的區別
- 與衛氣不固之別:衛氣主司防禦,若衛外不固,邪氣易侵,但未必直接導致營氣逆亂;營氣不從則以血脈瘀滯為核心,多伴局部熱壅腫痛。
- 與一般氣滯血瘀之異:普通氣滯血瘀可見於多種病症(如胸痹、痛經),而營氣不從特指營分運行障礙,病位偏於肌肉腠理,且多與癰腫直接相關。
臨床表現
除癰腫外,營氣不從亦可表現為:
- 局部紅腫熱痛,按之堅硬(如癤、癰初期)。
- 身熱煩躁,舌紅或有瘀斑,脈澀或數。
- 若久病不癒,氣血耗傷,可轉為陰疽或潰後難斂。
治療原則與方藥
治法以 活血和營、托毒消癰 為主,具體依病證階段調整:
- 初期(熱毒蘊結):宜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,方如 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穿山甲等)。
- 成膿期:佐以透膿托毒,選 透膿散(黃芪、當歸、皂角刺)。
- 後期(氣血虛弱):需補益氣血,促進生肌,如 內補黃芪湯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闡釋:「營氣逆而內結,則血澀不流。」強調營氣滯塞與血瘀互為因果,故治療時需兼顧行氣活血與解毒,避免單用寒涼以致氣血凝滯加重。
此病機亦反映中醫「不通則痛」理論,提示臨床辨證時需細察氣血運行狀態,尤重脈絡通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