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營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營衛探微——中醫氣血運行之樞機
一、營衛之本源
營衛二氣同出中焦,稟受水穀精微而化生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明言:「人受氣於穀,穀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」其清柔者化為營氣,濁悍者成於衛氣,二者雖分陰陽,實則同根共源。清代醫家張志聰更註解:「營衛者,水穀之悍氣與精氣也」,強調其生成皆賴脾胃運化之功。
二、營衛之性用
- 營氣屬陰:其性精專柔順,行於脈中,如霧露潤澤。《素問·痺論》稱「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」,主濡養周身臟腑百骸,上奉心神以維持意識清明(《靈樞·本神》:「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」),更與血脈相合,故有「營血」並稱之説。
- 衛氣屬陽:其性慓疾滑利,散行脈外,似護衛之兵。《靈樞·本藏》謂:「衛氣者,所以温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」其功能有三:
- 温煦:維持體溫,抵禦外寒。
- 防禦:固護肌表,抗邪入侵。
- 調節:司汗孔開闔,協調寤寐(《靈樞·大惑論》:「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,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蹺盛,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」)。
三、營衛之循行
-
營氣通路:依十二經脈之序,晝夜不休,如環無端。《靈樞·營氣》詳述其「從太陰出,注手陽明……復合於目內眥」之循行路徑,一晝夜五十周於身。
-
衛氣運行:
- 晝行於陽:平旦目張,衛氣由睛明穴始,散行六陽經,主司人體日間活動。
- 夜行於陰:日暮則內注五臟,助陰氣斂藏以成寐。若衛陽夜不入陰,則見失眠;晝不固陽,則生倦怠,此即《靈樞·口問》「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;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」之機。
四、營衛之相諧
營衛雖分行表裏,實相輔相成:
- 互根互用:營陰內守,為衛陽之基;衛陽外護,保營陰不泄。明代張景岳《類經》云:「營中未必無衛,衛中未必無營。」
- 協調平衡:營衛和調則腠理緻密,汗液有度,《金匱要略》以「營衛相得,其氣乃行」説明二者交會之要。若營弱衛強,則自汗發熱;營滯衛鬱,可見身疼無汗(如《傷寒論》桂枝湯證、麻黃湯證)。
五、營衛與疾病
- 外感病症:風寒襲表,首犯衛陽,營衛失和即現惡風、發熱、脈浮緩(太陽中風證)。
- 內傷雜病:
- 營衛虛衰:肌膚失養而麻木不仁(《素問·逆調論》:「榮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」)。
- 氣血失調:婦人臟躁、煩熱失眠,仲景以甘麥大棗湯調營衛、和肝脾。
六、歷代醫家闡發
- 《黃帝内經》奠定營衛理論框架,尤重其與睡眠、汗液之關聯。
- 張仲景擴展應用於外感、雜病治療,創桂枝湯「調和營衛」大法。
- 葉天士於《温熱論》提出「營分受熱,則血液受劫」,將營衛辨證融入温病體系,發展清營透衛治法。
營衛學説貫穿中醫生理、病理、診治體系,不僅是氣血運行之樞紐,更是理解人體「天人相應」晝夜節律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