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營衛氣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「營衛氣血」理論是闡述人體生命活動基礎與病理變化的核心框架,其內涵可分為生理本質與病機辨證兩大面向:

一、生理本質:四大精微物質系統

  1. 營氣
    屬陰性精微,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稱「營行脈中」,由水穀精華化生,具滋養臟腑、化生血液之功。其運行遵循十二經脈次序,晝夜不休,與衛氣相協調維持陰陽平衡。現代研究認為,營氣功能類似於血液的營養代謝物質。
  2. 衛氣
    為陽性衛外之氣,《素問·痹論》言「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」。其性慓疾滑利,晝行體表抗外邪,夜入五臟溫養,司汗孔開闔、調節體溫。衛氣異常可致自汗、易感等症,與現代免疫調節功能相關。

  3. 涵蓋元氣(先天腎精化生)、宗氣(胸中大氣)、營衛之氣及臟腑經絡之氣。如《醫門法律》所述「氣聚則生,氣散則死」,主司推動、溫煦、防禦、固攝與氣化五用,相當於人體能量代謝系統。

  4. 《景岳全書》謂「血灌溉一身」,由營氣與津液化生,歸藏於肝。除營養功能外,中醫強調「血為氣之母」的互根關係,血虛常伴氣弱,而血瘀則阻氣機。

二、病機辨證:溫病傳變綱要
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創衛氣營血辨證,揭示溫病由表入裏的層次:

  • 衛分證:邪襲肺衛,見發熱惡寒、脈浮數,宜辛涼解表(如銀翹散)
  • 氣分證:熱熾陽明,現高熱汗出、脈洪大,需清熱生津(如白虎湯)
  • 營分證:熱灼營陰,症見夜熱甚、舌絳,當清營透熱(如清營湯)
  • 血分證:動血耗陰,見發斑吐衄、神昏,急須涼血散血(如犀角地黃湯)

此辨證體系體現溫病「由淺入深」的病理特徵,與傷寒六經辨證形成互補,共同構成外感病辨治綱領。臨證時需察舌驗齒、辨脈審症,把握氣血運行的動態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