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腸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腸蒸

大腸蒸為中醫虛勞骨蒸病證之一,屬「二十三蒸」範疇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其病機主要與陰虛內熱、大腸經氣失調相關,因虛勞久病耗傷陰液,或熱邪內蘊,導致大腸經絡所過之處出現燥熱之象。
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為「鼻右孔幹痛」,即右側鼻腔乾燥疼痛,此因手陽明大腸經循行「上挾鼻孔」,陰虛熱蒸則經氣不利,津液不布,故見局部乾燥灼痛。此外,或可伴隨大腸功能失調之徵,如便秘、肛門灼熱,甚則口乾舌燥、顴紅潮熱等虛火內擾之候。

病機與辨證
大腸蒸的病理核心在於「陰虛內熱,津虧絡燥」。大腸屬陽明,主津液所生病,若久病勞損或熱病後期,陰分受灼,津液不能上承,則經絡空虛,虛熱沿經上擾,發為鼻幹痛。此證多與肺腎陰虛相關,因肺與大腸相表裏,腎陰又為一身陰液之本,故臨床常需兼顧肺腎陰虛之證。

治療方向
傳統治法以滋陰降火、潤燥通絡為主,可選用養陰清肺湯、增液湯等方劑加減,佐以黃芩、桑白皮等清瀉陽明鬱熱;若兼腸燥便秘,可酌加火麻仁、杏仁潤腸通便。針灸取穴常選合谷、曲池等大腸經要穴,以調和經氣、滋陰泄熱。

與其他蒸證的鑑別
二十三蒸中,大腸蒸與「肺蒸」(口乾唾白沫)、「胃蒸」(舌下痛)等皆屬臟腑虛熱為患,然病位有異。大腸蒸特徵在鼻右乾痛,與肺蒸之咳唾、胃蒸之舌痛有別,臨床需詳辨經絡所過與臟腑病機之差異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經絡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」的理論特色,通過局部症狀推斷內在病機,體現整體辨證之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