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癭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癭瘤

癭瘤為中醫病名,乃「癭」與「瘤」之合稱,亦可專指「癭」。首見於《中藏經》卷上,為頸頸部腫塊性疾病之統稱。其病因病機、證候表現及治療原則,於歷代醫籍中均有詳述。

癭與瘤之區別

  1. 癭(瘿)

    • 部位:多发於頸前結喉兩側,常見腫脹或結塊,隨吞咽上下移動。
    • 特徵:多與情志、水土、氣血失調相關,屬「癭病」範疇,如氣癭、肉癭、石癭等。
    • 古籍論述
    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癭者,由憂恚氣結所生,亦曰飲沙水,沙隨氣入於脈,搏頸下而成之。」
      • 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分為「五癭」,如筋癭、血癭、氣癭等,皆與肝鬱、痰凝、血瘀相關。
    • 泛稱:體表或體內之腫物,不限定部位,如脂瘤、血瘤、肉瘤等。
    • 特徵:《醫宗金鑒》言:「瘤者,隨氣留住,故有是名。」多因氣滯痰瘀互結,緩慢生長,性質或良或惡。

病因病機

癭瘤之形成,主要關乎以下三端:

  1. 情志內傷
    • 長期憂思忿怒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津液凝聚為痰,痰氣互結於頸,而成癭瘤。如《濟生方》曰:「夫癭瘤者,多由喜怒不節,憂思過度,而成斯疾焉。」
  2. 水土因素
    • 居處山區,飲水缺碘,或感受風土異氣,致氣血運行失常,結於頸項。《呂氏春秋》已載「輕水所,多禿與癭人」之說。
  3. 正氣虛弱
    • 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,臟腑功能失調(尤以肝、脾、腎為主),痰濕瘀血內停,漸聚為瘤。

常見證型與治療

中醫辨癭瘤,首重辨其性質(如痰氣、血瘀、鬱火)與部位,常見分型如下:

  1. 氣癭(單純性甲狀腺腫)
    • 表現:頸部瀰漫腫大,柔軟無痛,隨情緒波動加重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理氣、解鬱散結,方如海藻玉壺湯(含海藻、昆布等化痰軟堅之品)。
  2. 肉癭(甲狀腺腺瘤或結節)
    • 表現:單發結塊,按之柔韌,界清可動,或伴心悸胸悶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散結、活血化瘀,常用四海舒鬱丸加減。
  3. 石癭(甲狀腺癌)
    • 表現:腫塊堅硬如石,推之不移,表面凹凸,古籍稱「癭疾久不消,堅硬不可除者」。
    • 治法:解毒散結、扶正祛邪,可選補中益氣湯消瘰丸化裁。

外治法與針灸

  • 針灸:取穴如天突合谷足三里以調氣機,或局部圍刺化瘀。
  • 藥物外敷:陽和解凝膏、消癭散等,適用於初期腫塊。

癭瘤之論治,自《神農本草經》以降,積累豐富經驗,尤重整體調攝與標本兼治,結合藥石、針灸,以達「疏其氣血,令其條達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