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癭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癭氣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明代《醫學入門》卷六,屬「癭病」之別稱。此症泛指頸喉部結腫疾患,成因與情志內傷、水土因素及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典型表現為頸前結塊腫大,或伴隨心悸、煩躁、多汗等症,其病理機制與氣、痰、瘀互結於頸部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癭氣多因 肝鬱氣滯 或 脾虛痰凝 所致。長期情志抑郁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則津液輸布受阻,化為痰濁;痰氣交阻,日久血行不暢,形成瘀血,終致氣、痰、瘀三者搏結於頸前,發為腫塊。部分患者因居住山區,水土中缺乏「碘」等物質,影響氣血運行,亦為誘因之一。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癭病多由憂恚氣結所生」,強調情志致病之關鍵。
臨床特徵
癭氣患者常見 頸前瀰漫性或結節性腫大,腫塊可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。依兼證不同,中醫分型如下:
- 氣鬱痰阻:腫塊柔軟不痛,胸悶脅脹,舌苔薄白,脈弦滑。
- 痰瘀互結:腫塊堅硬如石,固定不移,舌質紫黯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肝火亢盛:腫塊伴隨目赤、易怒、口苦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心肝陰虛:腫塊日久,形體消瘦,心悸失眠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癭氣,以 理氣化痰、活血散結 為大法,佐以調肝健脾。常用方劑如 海藻玉壺湯(治痰結)、 四海舒鬱丸(治氣鬱),或配合針灸疏通經絡。古籍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癭瘤初起,宜海藻、昆布等軟堅之品」,強調藥物配伍需隨證加減。若痰瘀化熱,可佐黃芩、梔子清熱;陰虛者加沙參、麥冬滋養肝腎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癭氣」範疇,近似現代醫學之 甲狀腺腫大 或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,從氣血津液失衡探討根本病機,非僅局部病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