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腸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腸脹

大腸脹屬中醫「脹病」範疇,首載於《靈樞·脹論》,其文曰:「大腸脹者,腸鳴而痛濯濯,冬日重感於寒,則飧泄不化。」此症乃因大腸氣機失調,寒邪內侵,傳導失司所致,臨床以腸鳴腹痛、水聲漉漉為主要表現,若逢嚴冬復感寒邪,則易見完穀不化之飧泄。

病因病機

大腸為「傳道之官」,主司傳化糟粕,其氣以降為順。若寒邪客於腸腑,或中陽不足,寒從內生,皆可致大腸氣機壅滯,水穀不化,濁氣上逆,故見腸鳴腹痛,聲如水流(濯濯然)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寒則氣收」,寒性凝滯,易傷陽氣,冬日寒盛之時,外寒引動內寒,使腸胃溫運無力,故症狀加劇,甚則飧泄瀉下未消化食物。

證候特點

  1. 腸鳴腹痛:寒滯腸道,氣水相搏,漉漉有聲,痛勢綿綿,得溫稍緩。
  2. 飧泄不化:陽虛寒盛,水穀不分,瀉下物清冷,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。
  3. 冬日加重:人體陽氣內斂,寒邪更易乘虛而入,症狀尤甚。

治法方藥

治當 溫通腸胃,調氣化濁,兼顧中焦與下焦氣機。

  • 代表方劑顧母理臟湯(考據或為後世經驗方,未見於經典),其方義可能以溫脾散寒、理氣寬腸為主,或含乾薑、白朮、木香等藥,然具體組成待考。
  • 配伍思路
    • 溫陽散寒:如附子、乾薑、肉豆蔻,祛內寒以復傳導之職。
    • 行氣化濕:如厚朴、陳皮、茯苓,調暢氣機而消腸鳴。
    • 升清止瀉:如防風、柴胡,風藥勝濕,助清陽上升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小腸脹:腹痛偏臍周,多兼小便不利,與大腸脹之腸鳴飧泄有別。
  • 脾虛泄瀉:以神疲乏力、食少為重,無明顯腸鳴水聲,病機偏中焦虛弱。

大腸脹一證,體現中醫「臟腑氣化」理論,強調寒邪與陽氣之消長對腸腑功能的影響,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