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畢藎臣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畢藎臣(1595-1642年),字致吾,明代醫家,山東新城(一說河北)人。少時習儒,後因家貧轉而習醫,師從名醫劉南川,盡得其術。畢氏精研醫理,臨證經驗豐富,尤擅治痘疹與傷寒,後以醫術卓著入太醫院,授吏目之職。其醫德高尚,診病不分貴賤,一視同仁,時人譽之。
學術特色與醫術成就
- 痘疹診治:
明代痘疹(天花)流行,畢藎臣承襲師傳,結合《痘疹心法》等典籍,提出「辨氣血虛實」為治痘關鍵。其治法注重扶正祛邪,對氣血虛弱者主張以參、芪托毒外發,熱毒熾盛者則用黃連、犀角等清熱涼血,體現「因證施治」之靈活。 - 傷寒辨證:
畢氏深研《傷寒論》,臨證善用六經辨證,尤重少陽病機,認為「少陽為樞,和解為要」,常用小柴胡湯加減調理三焦氣機。對傷寒變證,如熱入血室等,主張從肝膽論治,擴展了仲景學說之應用。 - 醫德風範:
畢藎臣承襲儒家「仁術」思想,行醫不計酬報,遇貧病者常贈藥施治。其診病細緻,強調「望色切脈必詳審」,反對草率處方,體現明代儒醫「濟世為本」的風骨。
著作與影響
畢氏雖無專著傳世,然其醫案散見於明代地方醫籍,如《新城縣志》載其治痘「十全八九」,晚年因戰亂殞身,醫術未得系統整理,然其學術經驗仍透過師徒相授影響山東一帶醫家。後世評其「術精而德厚」,為明末太醫院中兼具理論與實務之代表性醫官。
(註:本文結合史料與中醫理論考據,所述治法為歷史經驗,非現代臨床指導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