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癰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癰瘡
癰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潰瘍之一類,特指外癰化膿潰破後,瘡口經久難癒之症。其名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五十,文曰:「熱氣乘之,熱勝於寒,則血肉腐敗,化為膿,膿潰之後,其瘡不瘥,故曰癰瘡。」此症多因熱毒蘊結,氣血壅滯,腐肉成膿,後因正氣虛弱或餘毒未清,致使瘡面新肌難生,纏綿不癒。
中醫理論認為,癰瘡成因可分為內外二端:
- 外因:多由風熱、火毒、濕邪侵襲肌腠,阻滯經絡,致氣血不暢,瘀而化熱,熱盛肉腐成膿。
- 內因:常見於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弱之患,正氣無力托毒外出,膿腐雖潰而新肌不生,遂成久瘡。
證候特徵:
- 瘡面多呈凹陷,邊緣色暗,膿液清稀或夾血水,周圍肌膚或紅或紫。
- 若屬熱毒未盡者,伴隨局部灼痛、微腫;若氣血兩虛者,則瘡色淡白,癒合遲緩。
辨證論治:
- 熱毒壅滯證:治宜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,方選仙方活命飲或黃連解毒湯加減,外敷金黃散。
- 氣血虛弱證:當益氣養血、生肌收口,內服托裡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,外用生肌玉紅膏。
- 濕瘀互結證:需化濕通絡、祛瘀生新,可用萆薢滲濕湯合桃紅四物湯,配合三黃洗劑外滌。
歷代醫家對癰瘡論述頗豐,如《外科正宗》強調「膿出而反痛者,虛也,當補之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分述其潰後調護,注重「去腐生肌」之法,均為臨證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