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癰疽逆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癰疽逆證

癰疽逆證是中醫學術用語,指患者在瘡瘍過程中,局部病情發展有惡化症狀。其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患處初起形如黍米,瘡頂平塌,根腳散漫,不熱不痛,按之堅硬,舌乾煩躁。
  2. 腫硬紫暗,不膿不腐,瘡頂軟陷。
  3. 潰後皮爛肉堅,無膿或膿水清稀,時流血水,腫痛不減。
  4. 瘡面不知痛癢,腐肉雖脫,新肉不生,色敗臭穢,瘡口經久難愈。

癰疽逆證的治療方法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:

  1. 清熱解毒,消腫排膿:適用於癰疽初起,局部紅腫熱痛,有膿液者。常用方藥有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等。
  2. 活血化瘀,消腫止痛:適用於癰疽潰破後,局部腫痛明顯,有瘀血者。常用方藥有乳香甘草湯、活血散結湯等。
  3. 補益氣血,扶正固本:適用於癰疽病程較長,患者氣血不足者。常用方藥有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。

癰疽逆證的預後較差,如果不及時治療,病情可能會進一步惡化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,以免病情加重。

預防癰疽逆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外傷。
  2. 增強自身免疫力,提高抗病能力。
  3. 注意飲食營養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4. 積極治療慢性疾病,避免癰疽復發。

癰疽逆證是一種嚴重的皮膚疾病,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,同時也要注意日常的預防,以避免癰疽的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