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癰疽逆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癰疽逆證」乃中醫外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屬瘡瘍病變過程中違反常理發展之危重證候。其特徵在於局部形色、膿液、疼痛與癒合過程皆顯現病勢逆轉之象,與「順證」形成鮮明對比,反映正氣衰敗或毒邪熾盛之病機。
病機與辨證要點
此證多因氣血虛弱,不能托毒外泄;或熱毒深伏,壅滯經絡;或陰寒凝結,氣血瘀阻所致。其關鍵病機為「正虛邪戀」,常見於體弱久病、誤治失治者。辨證須參合局部與全身表現:
- 初起階段:瘡形如黍米而頂平根散,色暗不紅,觸之堅硬如岩石,身熱不顯而反見舌燥煩渴。此屬「毒陷陰分」,乃正氣無力鼓邪外出之象。
- 成膿階段:腫塊紫滯不化膿,瘡頂軟陷如敗絮,或膿液稀薄夾血水。此為「毒滯血瘀」,氣血耗傷而無法腐化成膿。
- 潰後階段:瘡面色灰白或青黑,腐肉難脫如黏膠,新肉不生如泥垢,臭穢異常。此乃「氣血兩燔」兼「脾腎陽衰」,生化之源竭絕。
局部與全身症候
- 形色特徵:瘡面紫暗或蒼白無澤,周圍皮溫失常(或冰涼如鐵,或燙手而無波動感)。
- 膿液性質:若見「敗漿膿」——膿水清稀如米泔,夾腐敗組織如棉絮;或「血腥膿」——膿血混雜而持續滲漏,均屬逆證凶兆。
- 痛覺異常:瘡周忽而劇痛如錐刺(毒邪攻骨),或全然不知痛癢(氣血痺阻),皆提示惡變。
- 全身兼症:多見高熱寒戰交替(邪正交爭)、煩躁譫語(毒入心包)、或突然肢冷脈微(陽氣暴脫)。
古籍論述精要
《外科正宗》言:「逆證之發,形如積土,色若炱煤,膿似澗水,痛勝刀割。」指出其形色膿痛四大逆象;《瘍科心得集》則強調:「逆證非獨外潰,內應臟腑者十居八九。」點明此證多與內傷密切相關,尤須審察舌脈——若見舌絳無苔而脈沉伏如絕,乃毒邪內陷三陰之危候。
此證辨治貴在早期截斷病勢,中醫強調「外瘍內治」,需根據病機選方:如陽虛寒凝者投「陽和湯」溫托,熱毒內陷者用「清瘟敗毒飲」急瀉,氣血雙虧者施「托裡消毒散」補益。外治法則注重「化腐提毒」,慎用刀針,可選沖和膏、回陽玉龍膏等辨證敷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