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癰疽順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癰疽順證
癰疽順證為中醫外科學重要證候概念,特指瘡瘍發展過程中,病勢依循正邪交爭之生理規律,呈現由表入裏、由盛轉衰之良性轉歸。此證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毒隨膿泄,氣血得暢」,體現《內經》「正氣存内,邪不可干」之病理觀。
病理特徵:
- 初期階段(毒聚期):
瘡形雖小而邊界漸擴,根盤收束如束帛,符合《外科正宗》「有頭疽者,高突赤痛」之述。陽證特徵顯著,局部焮紅灼熱,疼痛拒按,乃氣血壅滯、熱毒搏結之象。此期若見脈象洪數而舌苔薄黃,為邪盛正未虛之候。 - 成膿階段(化腐期):
瘡頂軟陷中顯透膿點,如《瘍科綱要》所云「頂白根紅,皮薄光亮」,此為「瘡毒外發」佳兆。膿液形成符合「熱勝肉腐」理論,此時若按之應指,伴隨身熱減退、口苦咽乾改善,示膿毒已局限。 - 潰後階段(生肌期):
膿出如蟹沫,質稠色黃白相兼,乃《外科理例》所謂「氣血載毒外透」之徵。腐脫新生時,瘡周現「石榴籽」狀肉芽,邊緣出現白膜(醫宗金鑒稱「瘡暈」),為脾土生肌之兆。此時局部微癢,乃氣血貫通之象,與《外科精義》「癢為血行」論相符。
辨證關鍵:
- 須宗「四畔五心」診法:瘡週四畔皺縮如荷葉邊,中央潰面逐日縮小,示正復邪退。
- 膿質辨吉凶:若潰後三日內膿色由濁轉清,夾雜少量血絲,此為「赤白相濟」,屬順證特徵,迥異於敗漿膿之逆候。
- 脈舌合參:雖局部症順,若見細數無力之脈,或舌質淡胖無苔,提示潛在氣血虛損,需防「外順内逆」之變。
此證轉歸體現中醫「給邪出路」治療思想,其病理演變與西醫「急性炎症恢復期」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「膿腐-氣血-經絡」互動關係,如瘡周紅活潤澤即為「營衛和暢」之外候。歷代外科典籍特別重視順證發展時序,如七日成膿、十四日腐脫等周期觀察,實質反映機體正氣驅邪之節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