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癰疽頭痛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癰疽頭痛眩暈

癰疽頭痛眩暈,乃中醫外科病證名,指患癰疽瘡瘍之際,同時併發頭痛、眩暈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二,明代醫家王肯堂對此有所記載,並提出辨證施治之要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多因癰疽毒邪內擾,氣血失和所致。中醫認為,癰疽乃熱毒蘊結肌膚,化腐成膿之病變,其過程中若毒邪上攻,或正氣受損,均可導致氣血逆亂,清竅失養,因而出現頭痛眩暈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兩種證型:

  1. 中氣虛弱型:正氣不足,中氣下陷,清陽不升,故而體倦乏力,頭痛眩暈,脈多虛弱。
  2. 陰血虧虛型:癰疽日久,耗傷陰血,虛陽上擾,故見日晡潮熱、頭痛眩暈,脈細數。

辨證論治
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,臨證當辨明虛實,分證施治:

  1. 中氣虛弱

    • 主症:體倦乏力,頭痛眩暈,氣短懶言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    • 治法:補中益氣,升舉清陽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托里消毒散,去金銀花、白芷、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,加柴胡、升麻以升提中氣。
      • 若效不顯,可改服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,以增強升清降濁之效。
  2. 陰血虧虛

    • 主症:午後或傍晚頭痛眩暈加重,面色蒼白或潮紅,口乾咽燥,夜寐不安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養血,潛陽熄風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托里消毒散,去金銀花、白芷、連翹,加熟地黃養血滋陰。
      • 若陰虛明顯者,可輔以六味地黃丸,使腎陰得充,虛火自降,眩暈自止。

理論探討

從中醫理論觀之,癰疽頭痛眩暈之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毒邪上擾:癰疽熱毒熾盛,隨經上攻頭面,影響清竅,導致頭痛、眩暈,甚則神昏。
  2. 氣血失調:癰疽傷氣血,氣虛則清陽不升,血虛則腦髓失養,遂見眩暈。
  3. 陰陽失衡:正邪交爭日久,陰液受損,陰虛則陽亢,擾亂清空,發為眩暈。

臨證當結合具體症狀,審證求因,靈活施治,方能效如桴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