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癰疽五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癰疽五發,乃中醫外科病名之總稱,見載於南宋《衛濟寶書》卷上,專指五類與癰疽相關之頑惡瘡瘍。其分類精要,病理深究,當以五者分述如下:

一曰癌
古稱「岩」,非今西醫惡性腫瘤之謂。《仁齋直指方論》詳述其狀:「癌者,上高下深,巖穴之狀,顆顆累垂,毒根深藏。」其特徵為腫塊堅硬如石,表面凹凸不平,猶如山巖疊嶂,多因氣滯血瘀、痰毒壅結而成,好發於頸項、乳岩等處,屬外科險證。

二曰瘭
《外科精義》稱「瘭疽」,指毒發於指端或足趾之惡瘡。其證初起如粟,色赤腫痛,漸則化膿潰爛,甚者蝕筋腐骨。多因火毒熾盛,或外傷染毒,內經云:「膏粱之變,足生大丁。」即此類熱毒挾濕之證。

三曰疽
有陰疽、陽疽之別。《外科正宗》謂:「疽者,沮也,氣血為毒所沮。」陰疽色黯平塌,不紅不熱,屬虛寒陰證;陽疽焮紅腫痛,乃實熱陽證。其毒深透,可潰爛至骨,尤以「附骨疽」、「脫疽」為險重。

四曰痼
《醫宗金鑑》稱「痼發」,乃久治不愈之頑瘡。特徵為瘡形平塌,根盤散漫,膿水清稀,纏綿難癒。多因正氣虧虛,餘毒未清,或七情鬱結,氣血凝滯所致。《瘍醫大全》云:「痼者,固也,如膠固之難化。」

五曰癰
《內經》言:「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」癰發陽證居多,腫勢高突,焮熱疼痛,易膿易潰。可分「內癰」、「外癰」,外癰如頸癰、臀癰,內癰如肺癰、腸癰,總屬熱毒壅聚、氣血瘀阻之變。

此五發之辨,首重陰陽虛實。癌瘭多兇險,痼疽多纏綿,癰證雖暴而善治易癒。歷代醫家如陳自明、薛己等,皆強調「辨形察色,審證求因」,或托裏透膿,或清熱解毒,或溫陽散結,法隨證立,方隨法變。鍼砭藥石之外,尤重調攝氣血,蓋瘡瘍之成,必本於內傷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