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癰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癰氣

癰氣為中醫學名詞,意指癰瘍瘡毒所蘊結之邪毒,屬中醫外科病機範疇。《素問·病能論》有云:「夫癰氣之息者,宜以針開除去之。」此處所言「癰氣之息」,意指癰疽膿腫內蘊結之邪毒停滯不散,當以針刺排膿之法祛除其邪。

癰氣之病因病機

癰氣之形成,多由外感六淫邪毒,或內傷七情鬱火,致使氣血壅滯、經絡阻塞而成。其病理特點為熱毒熾盛,氣血瘀結,久而化腐成膿。《靈樞·癰疽》指出:「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,則血泣而不行,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,壅遏而不得行,故熱。大熱不止,熱勝則肉腐,肉腐則為膿。」此段論述明確指出癰疽之形成與熱毒蘊結、氣血瘀滯密切相關。

癰氣之臨床表現

癰氣所主之證,常見局部紅腫熱痛,膿成則按之有波動感,或伴有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全身症狀。若癰氣鬱久不散,可致毒邪內陷,甚則引發「走黃」(即現代醫學所稱之敗血症),為重症之候。

癰氣之治療原則

《內經》主張以針刺排膿法治療癰氣蘊結之證,後世醫家則發展出內服外治並用之策。內治方面,當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,常用方劑如仙方活命飲、黃連解毒湯等;外治則視膿成與否,分別採用箍毒消腫或切開排膿之法。

癰氣一詞,體現中醫對外科癰疽病機之深刻認識,強調邪毒鬱結、氣血不暢之病理關鍵,其治療原則至今仍對中醫外科臨床具有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