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癰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癰腫
病證名,指因氣血瘀滯、邪毒壅塞,導致局部經絡阻塞而發生的腫脹病證。其成因多與外感寒邪、熱毒內蘊,或氣血運行失常有關。
病因病機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言:「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」指出營衛失調,氣血逆亂,鬱結於肌肉腠理,化熱成毒,發為癰腫。《靈樞·癰疽》進一步闡述:「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,血泣則不通,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,故癰腫。」說明寒邪侵襲經絡,致使血液凝澀,經脈阻塞,衛氣壅滯不得宣散,久而化熱,血肉腐敗形成腫脹。
臨床表現
癰腫初期可見局部紅腫熱痛,觸之堅硬,逐漸化膿潰爛;若熱毒熾盛,可伴隨發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實熱證候。其病位多在肌腠之間,與臟腑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鑑別與分類
中醫將癰腫分為「外癰」與「內癰」:
- 外癰:發於體表,如癤、癰、疽等,多因風熱、濕毒外侵,或氣血瘀滯而成。
- 內癰:生於臟腑,如肺癰、腸癰等,常因熱毒內蘊、氣血腐敗所致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,視證候選方:
- 初起未潰:可用仙方活命飲、黃連解毒湯清熱散結。
- 膿成將潰:宜托毒排膿,如透膿散加減。
- 潰後虛弱:需益氣養血生肌,如內補黃耆湯。
此外,針灸可取局部阿是穴及手足陽明經穴,以疏通氣血、瀉熱解毒;外治法則以箍圍藥、膏藥貼敷,或切開排膿。
癰腫的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状與局部表現,注重氣血營衛的調和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