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壅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壅骨,又稱手魚骨,為中醫解剖名詞,屬手部骨骼之一,位於手大指本節後方之突起處。此骨乃手太陰肺經循行所過之處,與經脈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於診斷與治療具特殊意義。

一、解剖位置與形態

壅骨具體位置在第一掌骨基底側面,即拇指近端掌指關節後方之隆起部。其形狀凸起如魚腹,故又名「手魚」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肺手太陰之脈……上魚,循魚際。」此處肌肉豐厚,為魚際穴所在,穴名即源自壅骨之別稱「手魚」。

二、經絡聯繫

壅骨為手太陰肺經所過,肺經循行自胸部走向拇指,經魚際穴後出於少商穴。中醫理論認為,肺主氣、司呼吸,壅骨區域之異常(如壓痛、腫脹)可反映肺氣壅滯或宣降失常,臨床常見於咳嗽、氣喘等肺系病症。

三、診斷意義

  1. 觸診反應:若壅骨部位觸之堅硬或疼痛,多提示肺氣鬱滯;若見凹陷無力,則可能為肺氣虛弱。
  2. 望診特徵:此處色澤變化(如青紫、蒼白)可協助判斷氣血狀態,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魚際青絡,多屬寒凝血瘀。」

四、治療應用

壅骨鄰近魚際穴,該穴為肺經滎穴,主瀉肺熱,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、咳嗽等實熱證。針刺或按摩此處,能調節肺經氣機,緩解胸悶、咳逆。另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魚際穴可治「寒熱、心煩、少氣」,進一步體現壅骨與全身氣血之關聯。

五、古籍記載

《類經圖翼》稱壅骨為「大指本節後起骨」,強調其骨性標誌;《鍼灸大成》則論述魚際穴「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」,說明壅骨與經穴定位之密切關係。

總結而言,壅骨雖為局部骨名,然其經絡所屬及診療價值,展現中醫「整體觀」特色,透過體表骨骼與經穴的對應,連結臟腑功能與外候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