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壅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:壅疾

壅疾,又稱「腳氣」,屬中醫病證範疇,其病因病機與濕、熱、寒邪壅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密切相關。此病名初見於宋代嚴用和所著《濟生方》,書中提及:「腳氣雖曰壅疾,無補法,惟當瀉之。理固然也,愚者之見,亦可補之。」顯示傳統中醫對壅疾的治療多以疏泄為主,然臨證亦需辨明虛實,不可一概而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邪壅滯:因外感濕邪或內生濕濁,阻遏經絡,致氣血運行受阻,常見下肢腫脹、重著麻木。
  2. 熱毒蘊結:濕鬱化熱,或飲食辛辣厚味,釀生熱毒,表現為足脛紅腫熱痛,甚則潰爛。
  3. 寒凝氣血:素體陽虛,寒邪侵襲,血脈凝澀,症見下肢冷痛、拘急,遇寒加重。
  4. 脾腎兩虛:久病或勞倦傷脾腎,水濕運化無力,氣血生化不足,可致腳氣遷延不癒,伴見乏力、腰膝酸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濕腳氣:足脛腫脹,沉重麻木,小便不利,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• 乾腳氣:足脛不腫反瘦,皮膚乾燥皸裂,或見肌肉萎縮,舌紅少津。
  • 腳氣衝心:濕熱或寒濕上攻心肺,症見心悸、氣促、胸悶,甚則神昏,屬危候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瀉法為主:以祛濕、清熱、通絡為大法,如《濟生方》強調「無補法,惟當瀉之」,常用方如雞鳴散(《類編朱氏集驗醫方》)治濕腳氣,或防己飲(《醫宗金鑒》)清熱利濕。
  • 虛證宜補:若久病體虛或脾腎不足,需酌加健脾益氣、溫腎化濕之品,如四君子湯合五苓散,或腎氣丸加減。

歷史淵源
壅疾一詞,源於古人對病邪「壅塞不通」的觀察,隋唐医籍如《諸病源候論》已詳述腳氣「由體虛受風濕毒氣」之說。至宋代,《濟生方》更明確提出其「壅疾」特性,反映中醫對氣血津液運行失調的重視。

此病名雖以「腳氣」為主要指涉,然其理論核心在於「壅滯」病機,故臨床辨證時,亦需擴展至其他類似病理狀態,如濕熱下注之淋濁、水腫等,均可用治壅疾思路類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