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壅腎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壅腎瘡
壅腎瘡,又稱衝疽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臍上二寸處之腹皮癰。首見於明代王肯堂所著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四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氣血壅滯,熱毒蘊結所致。或因七情內傷,氣機不暢,鬱而化火;或因飲食不節,脾胃濕熱內生,流注於皮腠;亦可因外感邪毒,侵襲肌表,氣血凝滯,鬱久化熱成膿。
臨床表現
壅腎瘡初起,患處皮膚紅腫熱痛,逐漸隆起成塊,硬結明顯,痛甚拒按。若膿成則腫塊變軟,按之應指,伴有全身症狀,如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毒熾盛之象。
辨證論治
- 初起未潰:宜清熱解毒,活血散結,可用仙方活命飲或黃連解毒湯加減,外敷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消腫止痛。
- 膿成將潰:宜托毒排膿,可選用透膿散加減,促其膿出毒泄。
- 潰後:若膿出腫消,宜益氣養血,生肌收口,可用八珍湯或托裏消毒散調理;若潰後久不收口,氣血虧虛,可予十全大補湯加減。
古籍考證
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云:「衝疽,亦名壅腎瘡,發於臍上二寸,屬任脈經。」與相關腹皮癰證類似,皆因任脈氣血失調,熱毒壅聚而成。
此證宜及早治療,以免毒邪內陷,變生他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