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壅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壅嗽
定義與概念
壅嗽乃中醫臨床常見證型之一,主因痰濁壅盛、肺氣上逆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五氣所病,在肺為咳」,而壅嗽則屬咳嗽中的特殊類型,其特徵在於「痰壅氣滯」的病理機轉。明代醫家戴思恭於《證治要訣》中明確提出:「壅嗽,聲重痰稠」,指出此證痰濁壅盛、咳嗽頻作之特點。
病因病機
壅嗽的形成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肺失宣降:肺主氣司呼吸,若外邪犯肺或內傷積熱,使肺氣失於宣發肅降,則津液不布,凝聚為痰
- 脾虛生痰: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言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,凝聚為痰濁
- 腎虛水泛:腎陽不足則不能溫化水液,水濕上泛為痰,加重肺中痰濁
痰濕壅滯於肺,阻滯氣機,肺氣不降而上逆,故見咳嗽頻作、痰多難咯等症。
臨床表現
壅嗽主要臨床特徵包括:
- 咳嗽特點:咳嗽頻繁,聲音重濁
- 痰液性質:痰量多而質稠,色白或黃
- 伴隨症狀:胸悶氣促,甚則咳引胸痛,或有痰中帶血
-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(白膩或黃膩),脈滑或弦滑
證候類型
根據病機不同,壅嗽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痰濕壅肺證:咳嗽痰多色白易咯,胸悶脘痞,苔白膩,脈滑
- 痰熱壅肺證:咳痰黃稠,或有腥臭味,身熱口乾,苔黃膩,脈滑數
- 氣鬱痰阻證:咳嗽痰多,胸脅脹滿,情志不舒則加重,脈弦滑
治療原則
《證治要訣》記載:「以薄荷、生胡麻各一撮,細嚼,煎蘇子降氣湯送下」,體現了中醫治療壅嗽的基本法則:
- 化痰降氣:蘇子降氣湯為代表方劑,具有降氣化痰、止咳平喘之功
- 宣肺止咳:配伍杏仁、桔梗等宣肺利氣之品
- 健脾化痰:如二陳湯之類,健脾祛濕以絕痰源
- 清熱化痰:痰熱證用清金化痰湯等方清化熱痰
著名方劑應用
- 蘇子降氣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主治上盛下虛之痰壅氣逆
- 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燥濕化痰,理氣和中
- 清金化痰湯(《醫學統旨》):清肺化痰,用治痰熱壅肺
- 三子養親湯(《韓氏醫通》):降氣化痰,尤適老人痰壅氣逆
配伍用藥特點
臨床治療壅嗽常用藥物配伍規律如下:
- 化痰藥:半夏、陳皮、白芥子、萊菔子
- 降氣藥:蘇子、杏仁、厚朴、旋覆花
- 宣肺藥:桔梗、前胡、紫菀、冬花
- 清熱藥:黃芩、桑白皮、瓜蔞(用於痰熱證)
病證鑑別
壅嗽須與以下病證相鑑別:
- 風寒咳嗽:咳痰清稀,伴惡寒發熱,脈浮緊
- 肺虛咳嗽:咳嗽無力,痰少質稀,氣短聲低
- 燥咳: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,口鼻乾燥
壅嗽以「痰多氣壅」為辨證要點,與他證有明顯區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