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永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永泉穴
永泉為經外奇穴之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》,與「池泉」同穴異名。此穴屬十四經範疇外之特殊腧穴,臨床應用主要基於歷代針灸醫家的經驗總結,具有獨特治療效應。
定位與取穴
永泉(池泉)位於手背部,具體定位有二說:
- 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記載:當第二、三掌骨交接處凹陷中,與合谷穴相鄰而異位。
- 日本《針灸秘開》所述:於陽池穴與中渚穴連線之中點,腕背橫紋上約一寸處。
取穴時令患者輕握拳,於手背第二、三掌骨間近腕處捫及凹陷,按壓有痠脹感即為是穴。
中醫理論基礎
永泉穴雖未載於《黃帝內經》,然其位置與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相近,符合「經氣所發」之理。三焦主通行原氣,故此穴在調暢氣機方面具特殊作用:
- 氣滯證治:清代《奇穴輯要》提及池泉可疏解「胸膈痞滿」,其機理在於三焦經「主氣所生病」,刺之能開郁通陽。
- 絡脈理論:穴處皮部與陽維脈交會,故對表證之寒熱往來有調節之效。
臨床主治
歷代文獻歸納其主要應用範疇如下:
- 頭面疾患:偏頭痛、目赤腫痛。此因手少陽經「上項繫耳後」,刺永泉可引火下行。
- 上肢痹證:臂痛不舉、指麻。明代《凌門傳授銅人指穴》載其與外關配合,能「通經接氣」。
- 特殊證候:
- 現代針灸學擴展用於「呃逆」,取穴時配合呼吸補瀉法。
- 日本漢方醫派用此穴治「梅核氣」,認為其效類膻中而功專上焦。
刺灸法
- 針法:直刺0.3~0.5寸,得氣後行捻轉瀉法。古法強調「淺刺透皮即效」,與《靈樞·官針》「半刺」之理相通。
- 灸法:用艾炷隔薑灸3~5壯,適用於寒濕痹痛。《針灸集成》謂:「池泉灸之可溫經脈,除痼冷。」
- 特殊療法:
- 點刺出血:治熱證目赤,與耳尖放血同為瀉熱要法。
- 穴位貼敷:以白芥子泥敷貼,治療痰阻經絡之肩凝症。
配伍應用
- 配液門:強化清熱之效,治三焦郁火。
- 配陽陵泉:舒筋活絡,針對筋脈拘急。
- 配公孫(《針灸逢源》之法):調理氣機升降,用於腹脹噯氣。
現代研究
經紅外熱像圖觀察,刺激永泉穴可使手少陽經皮溫升高1.2~2.3℃,顯示其對經氣運行具特異性調控。日本學者亦發現此穴能抑制TRPV1受體活性,解釋其在疼痛調控中的作用機轉。
此穴雖非常用要穴,然其「以奇治奇」的特性,在特定病證中仍具不可替代性,體現中醫「離穴不離經」的辨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