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腸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腸癰
大腸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範疇,特指發於少腹天樞穴(臍旁二寸)部位的化膿性感染。其名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二十八,書中載:「天樞隱隱而痛者,大腸疽也;上肉微起者,大腸癰也。」此病多因飲食不節、過食生冷,或濕熱蘊結大腸,致氣血壅滯,熱毒腐肉成膿。
病因病機
大腸癰的成因與脾胃運化失調密切相關。飲食不節(如恣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物)易損傷脾胃,濕熱內生,下注大腸;或外感六淫邪氣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化熱,熱盛肉腐成膿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勞倦過度亦可能間接導致正氣虛弱,邪毒乘虛內侵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發熱惡寒,自汗出,少腹疼痛,尤以天樞穴附近為甚,按之痛增,伴大便墜脹感。
- 中期:天樞穴處漸見腫脹隆起,疼痛加劇,拒按,右腿屈伸不利(因經絡牽引所致),或見便秘、溲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後期:若未及時治療,膿腫潰破,則瘡口難斂,膿水淋漓,伴面色萎黃、肌膚甲錯、精神萎靡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鑑別診斷
大腸癰與腸癰(如闌尾炎)、少腹癰、小腹癰等病症相似,可能為同病異名,或病位、病機略有差異。腸癰多偏於右下腹(麥氏點),而大腸癰以天樞穴為病變中心,然臨床須結合四診詳辨。
治療原則
-
內治法
- 初期(濕熱壅滯):清熱解毒、行氣活血,方用清腸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地榆、麥冬、玄參等)加減。
- 成膿期:托毒排膿,可選透膿散合黃連解毒湯。
- 潰後期(氣血虛弱):補益氣血、生肌收口,方用八珍湯加黃芪、白芷等。
-
外治法
- 未潰時可用金黃散外敷以消腫止痛;膿成則切開引流,後期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腸癰者,皆濕熱瘀血流入小腸而成。」《醫宗金鑑》亦強調癰疽辨膿之重要性,與大腸癰的辨治思路相通。此病若遷延失治,恐轉為慢性,故早期診斷與干預尤為關鍵。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指導,不可自行套用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