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勇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勇疽,又稱太陽疽或腦發疽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為有頭疽發於太陽穴部位者,其名首見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。
病因病機
勇疽多因火毒內蘊或風熱上攻所致。太陽穴屬足少陽膽經所過,若情志不遂、飲食辛熱,致使肝膽火熾,鬱而化毒;或外感風熱邪毒,壅滯經絡,氣血凝滯,腐肉成膿,發為疽腫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言:「疽發陽位,多由風火相搏,氣血瘀阻。」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現粟米狀膿頭,周圍肌膚紅腫焮熱,疼痛劇烈,漸至腫勢高突,膿頭增多,狀如蜂窩。伴隨發熱、頭痛、口苦咽乾等全身症狀。若膿潰暢泄,腫消痛減,則為順證;若膿泄不暢、瘡色紫暗,甚則內陷,則屬逆證,恐邪毒內攻。
辨證與治法
-
初期(火毒蘊結)
- 證候:局部紅腫熱痛,未成膿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瀉肝膽火毒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外敷金黃散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
成膿期(熱盛肉腐)
- 證候:瘡頂軟陷,按之波動,膿液黃稠,發熱口渴。
- 治法:托毒透膿,方選透膿散,外施切開排膿,引流暢達。
-
潰後期(餘毒未清)
- 證候:膿腐漸脫,新肉未生,低熱乏力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、清解餘毒,方用四妙湯加減,外斂瘡口以生肌玉紅膏。
古籍論述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太陽疽生鬢角邊,風熱上壅膽經源,初如粟米漸如錢,寒熱交爭作楚煎。」說明其發病與膽經風熱相關,並強調早期清解之要。
與他疽鑑別
- 對口疽:生於後頸正中,屬督脈所主。
- 搭手疽:發於背脊兩側,與膀胱經相關。
- 勇疽特發於太陽穴,病機側重肝膽火毒上攻,治法亦隨經絡而異。
此症雖屬外瘍,然內治當辨臟腑經絡所屬,結合整體調理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