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腸虛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腸虛冷

大腸虛冷為中醫病證名,指大腸經氣虛寒,功能失調所致之證候。此證多因陽氣不足、脾胃虛弱,或久病體虛,導致大腸失於溫煦,運化失常而成。

病因病機
大腸屬陽明經,主傳導糟粕,其功能依賴陽氣之溫煦與推動。若陽氣虛衰,寒從內生,或外寒侵襲,皆可導致大腸虛冷。此外,脾胃為後天之本,若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亦可能影響大腸功能,使傳導無力,寒滯內生。

臨床表現
大腸虛冷之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腸鳴泄瀉:因寒凝氣滯,傳導失常,常見大便溏薄或泄瀉,甚則完穀不化。
  2. 腹部不適:腹中冷痛,喜溫喜按,遇寒加劇。
  3. 呼吸氣短:肺與大腸相表裏,大腸虛寒可影響肺氣宣降,故見胸中喘滿、呼吸不暢。
  4. 津液不布:寒盛陽虛,氣化不利,可致唇乾口渴,然多喜熱飲。
  5. 神志不安:陽虛不能溫養心神,易見善驚、心悸等症。

脈象與診斷
《千金要方》提及:「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,手陽明經也。」診脈時,若見右手寸口(反映大腸經)脈象沉遲無力,結合上述症狀,可辨為大腸虛冷。

治療原則
以溫陽散寒、補益大腸為主,常用方劑如附子理中湯四神丸等,以溫補脾腎、固澀止瀉。若兼有肺氣不宣,可佐以補中益氣湯加減,以升提陽氣。

相關概念
大腸虛冷與脾陽虛腎陽虛密切相關,因脾主運化,腎主二便,二者陽氣不足皆可影響大腸功能。此外,此證需與大腸濕熱食積泄瀉等實證鑒別,後者多見腹痛拒按、瀉下臭穢等熱象。

古籍記載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大腸虛寒之證治,強調「虛寒久瀉,非溫不固」,進一步闡明溫補法在此證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