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憂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憂膈

憂膈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五膈」之一,首見於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卷四,後世醫家如《諸病源候論·五鬲氣候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。此證多因情志失調,憂思過度,導致氣機鬱結,脾胃運化失常,進而影響胸膈氣血之通暢。

病因病機

憂膈之發病,主要與情志因素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「思傷脾」,長期憂思鬱結,使肝氣失疏,橫逆犯胃,或脾氣鬱滯,升降失司,以致胸中氣機阻滯。氣滯則津液不得敷布,形成痰飲;鬱久化熱,亦可耗傷陰血,使氣血運行不暢,最終導致胸膈痞塞,飲食難下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以下證候:

  1. 胸中氣結煩悶:因氣機鬱滯,胸陽不展,故自覺胸膈滿悶,甚則疼痛。
  2. 津液不通:氣滯影響水液代謝,導致痰濕內停,可見口乾咽燥或痰涎黏滯。
  3. 飲食不下:胃氣上逆,納運失常,輕者食慾不振,重者吞咽困難,甚至嘔吐。
  4. 羸瘦無力:久病氣血生化不足,形體失養,故見身形消瘦、四肢乏力。

證型與治法

憂膈可進一步分為不同證型,治療需辨證論治:

  1. 肝氣犯胃型:以胸脅脹痛、噯氣頻作為主,治宜疏肝和胃,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  2. 痰氣交阻型:胸膈痞滿、咽中如有物梗阻,治宜化痰行氣,可用半夏厚朴湯
  3. 氣虛鬱結型:乏力、氣短兼見情緒低落,治宜補脾益氣兼疏肝,方用四君子湯越鞠丸
  4. 鬱熱傷陰型:口乾苦、煩躁失眠,治宜清熱養陰,方選一貫煎加減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憂膈屬「五鬲氣」之一,強調其因「憂恚寒熱,動氣傷神」所致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此證需區分虛實,氣鬱實證以行氣開鬱為主,虛證則需益氣養陰。

憂膈與現代醫學的「功能性消化不良」、「食道炎」或「抑鬱症伴隨軀體症狀」有部分相似之處,但中醫治療著重於調暢氣機、恢復臟腑功能,需結合具體證候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