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憂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憂氣之中醫釋義

憂氣為中醫「七情致病」理論中之重要病理概念,屬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「七氣」之一。其病機根源於情志失調,當人體長期處於過度憂思狀態時,會導致氣機升降失常,形成特定的病理變化,屬內傷疾病範疇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《諸病源候論·七氣候》明確指出:「憂氣,則不可極作,暮臥不安席。」意指憂氣致病時,患者白日精神困頓難以專注勞作,夜間則因氣機鬱滯擾動心神,出現臥寐不安、輾轉難眠之症。此與《靈樞·本神》「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」之論相互呼應,彰顯憂氣緻病的核心在於「氣機壅滯」。

與臟腑經絡之關聯

  1. 首要傷肺:中醫認為「憂傷肺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,肺主一身之氣,憂思過度易致肺氣宣降失司,出現胸悶、短氣等症。
  2. 累及中焦:憂思氣結可橫犯脾胃,使脾失健運而生痞滿、食少;胃氣不降則見呃逆,此即《醫宗金鑒》「憂思傷脾,脾傷則氣結」之義。
  3. 擾動心神:「心藏神」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憂氣久鬱化火,可上擾心神,輕者心悸怔忡,甚者夜寐驚魘。

與其它氣病之鑑別
憂氣與「怒氣」「悲氣」等同屬七氣,然病機各異:

  • 怒氣多致肝氣上逆,面赤頭痛;
  • 悲氣易引肺氣消索,氣短乏力;
  • 憂氣則特見氣機鬱滯之候,以胸脘痞悶、夜臥不寧為標識。

古籍補充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進一步闡發:「憂氣鬱聚,中皖痞塞」,指出其病位多在胸膈;《證治匯補》則強調「憂鬱傷脾,肌肉消薄」,說明長期憂氣可致形體贏瘦。此類記載完善了對憂氣由功能失調發展至形質損傷的病理認知。

在臨床辨證時,需結合患者具體脈證:憂氣所致脈象多見沉弦或細澀,舌苔薄白而膩。其治療原則當以疏利氣機為主,傳統方劑如半夏厚朴湯、越鞠丸等,皆含解鬱開結之效。然用藥須隨證加減,如兼痰凝者佐以降逆化痰,血瘀者配以活血行滯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