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憂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憂傷

病證名,指因憂愁過度而引發的身心失衡之證。《醫醇剩義》云:「憂傷者,終日鬱結,意氣不舒。」此證多因七情內傷,思慮過度,導致氣機鬱滯,進而影響臟腑機能,尤以肺、脾、肝三臟為甚。肺主氣,司呼吸,憂傷則肺氣閉鬱,可見氣息短促、胸悶不舒;脾主運化,憂思傷脾,則食欲不振、脘腹脹滿;肝主疏泄,憂鬱傷肝,則脅肋脹痛、情緒低落。

臨床表現:患者常見神情恍惚、忽忽不樂,或伴有灑淅寒熱(即自覺忽冷忽熱,似風寒侵襲之狀)、痰氣不清(胸膈痞悶,痰涎壅滯)、肢體倦怠、語言低微等症。若鬱久化火,可兼見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;若氣滯血瘀,則可能出現脅肋刺痛、舌質暗紫等徵象。

病機分析:中醫認為「憂則氣鬱」,情志不遂則肝失條達,氣機不暢。肺主治節,憂傷使肺失宣降,衛外不固,故見寒熱不定。脾憂則氣結,運化失司,水穀不化,痰濕內生。此證病位初在氣分,久則及血,甚至影響全身氣血運行。

治則治法:以疏肝解鬱、調暢氣機為主,兼顧健脾化痰、宣肺開鬱。《醫醇剩義》載「萱草忘憂湯」,以萱草(黃花菜)為君藥,取其忘憂之意,配伍合歡皮、鬱金疏肝解鬱;茯苓、白朮健脾滲濕;貝母、橘紅化痰理氣;柴胡、香附調暢氣機;桂枝、白芍調和營衛。全方共奏解鬱安神、理氣化痰之效。

若兼見鬱火,可加梔子、丹皮清肝瀉熱;痰濕重者,加半夏、厚朴燥濕化痰;血瘀者,佐以丹參、川芎活血行滯。亦可配合針灸,取太沖、內關、膻中等穴以疏肝理氣。

相關病證:本證與「憂鬱」相關,然憂鬱多為長期情志不暢,氣機鬱滯更甚,或伴陰陽失調,需辨證施治。另有「思傷脾」「悲傷肺」等情志致病,機理相通而病位各異,臨床須細察。

古云:「百病生於氣。」憂傷一證,正是情志致病之典型,反映了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理論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