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憂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憂噎,病證名,屬五噎之一,首載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否噎病諸候》。此證以情志鬱結為主要病因,其病機關鍵在於氣機壅滯、痰濁內阻,導致胸膈痞塞、吞咽不利之候。
病因病機
憂噎之發,多因七情內傷,尤以憂思過度為主。憂則氣結,思則氣鬱,久則肝失疏泄,脾失健運,進而聚濕生痰,痰氣交阻於胸膈。更兼陰寒天氣誘發,寒性收引,加重氣血凝滯,遂見心下悸動、四肢不溫等陽氣不布之象。
臨床表現
其證候特徵可分為三端:
- 胸膈症狀:自覺咽喉至胃脘部有物梗阻,吞嚥時尤顯,然飲食可進,與實質性噎塞有別。
- 情志相關:每因情緒波動而症狀加劇,伴見脅肋脹滿、太息頻作。
- 寒象顯著:遇陰冷時則心下動悸如擂,手足冰冷,此乃陽氣被遏、不能溫煦四末之徵。
治法方藥
歷代醫家主張以理氣開鬱、化痰降逆為主,佐以溫陽散寒:
- 五噎丸(《千金要方》):以人參、半夏、桂心等益氣化痰,通陽散結。
- 沈香散(《聖濟總錄》):取沈香、檳榔、青皮等行氣破滯,專治氣鬱痰阻之噎。
- 五噎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配伍枳實、木香等,善解胸膈痞滿。
鑑別要點
須與其他四噎(氣噎、食噎、勞噎、思噎)相辨:
- 氣噎多因暴怒氣逆,症見突發呃逆;
- 憂噎則病勢纏綿,以情志誘發、陰寒加重為獨特。
此證屬噎膈輕證,若遷延不治,恐漸成痰瘀互結之頑疾。歷代醫案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,調暢情志為治本之要,藥物僅為輔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