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憂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憂癭,乃中醫癭病之一,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。唐代醫家孫思邈將癭證分為五類,憂癭即為其中一種,專指因情志失調所致之頸部腫塊疾患。
病因病機 此症主要緣於憂思過度,情志不暢,導致氣機鬱滯。七情內傷,尤以思慮傷脾、憂鬱傷肺為甚,致使氣血運行失暢,痰濁凝滯於頸部經絡,日久形成腫塊。其病位與肝、脾、肺三臟關係密切,蓋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肺主氣機,三者功能失調則氣滯痰凝血瘀,結於頸項。
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頸前結塊,柔軟不堅,脹滿不適,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。多伴見胸脅脹悶、善太息、納差等肝鬱氣滯症狀,或現心悸失眠、倦怠乏力等心脾兩虛之候。舌象多見舌淡紅或暗紅,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細或沉弦。
證候辨析 憂癭屬氣癭範疇,需與「勞癭」、「石癭」等相鑑別:
- 勞癭多因勞傷正氣,虛火內生,津液灼為痰濁所致
- 石癭則質地堅硬如石,多屬痰瘀互結之重症 憂癭特徵在於其腫塊質地相對柔軟,且與情志變化顯著相關。
治療原則 以疏肝解鬱、理氣化痰為主。歷代醫家重視調暢氣機,常用柴胡疏肝散、半夏厚朴湯等方劑加減。若兼見痰濕者,佐以二陳湯;氣鬱化火者,配梔子、黃芩;久病入絡者,酌加丹參、鬱金等活血之品。
古籍論述 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載:「憂癭者,多生於憂慮之人,其形圓而軟。」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:「七情鬱結,氣滯痰凝,頸項腫脹,皆成癭疾。」足見情志因素在該病發生發展中之關鍵作用。
此症演變若未得調治,可能由氣分漸入血分,形成痰瘀互結之候,故早期疏解情志、調理氣機尤為重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