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憂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憂中
病因學名詞,屬類中風之一,因情志過度憂愁,導致氣機郁滯,久則化火生風,引發類中風證候。此證多因長期思慮過度或精神壓抑,使肝氣不舒,氣機失調,進而影響臟腑功能。
中醫病機分析:
- 氣機郁結:憂思傷脾,脾失健運,氣機升降失常;同時肝主疏泄,情志不暢則肝鬱氣滯,進一步阻滯經絡。
- 鬱久化火:氣滯日久,蘊而化熱,肝火內生,火性炎上,擾亂清竅。
- 風動上擾:火盛則耗傷陰血,陰虛不能制陽,肝陽上亢,虛風內動,風火相煽,上衝腦絡,發為眩暈、卒倒等類中風症狀。
臨床表現:
- 輕者可見頭暈目眩、胸悶氣短、心悸不寧、煩躁易怒。
- 重者或突然昏仆、肢體麻痹、言語不利,類似中風,然無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等真中風典型徵候。
與其他類中風之鑒別:
憂中與怒中、食中、虛中等同屬類中風,然其病因重在情志憂鬱,病機側重氣鬱化火。怒中多因暴怒傷肝,氣逆血菀;食中因飲食停滯,痰濁閉阻;虛中則以氣虛下陷為主,臨證需細辨。
中醫治療原則:
以疏肝解郁、清熱熄風為主,佐以調氣活血。常用方劑如柴胡疏肝散合天麻鉤藤飲,以疏肝理氣、平肝潛陽;若陰虛明顯,可酌加養陰柔肝之品,如一貫煎。
古籍考據:
《醫學綱目》提及:「憂鬱傷人,氣結不行,久而化火,衝逆為患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云:「凡憂思過度,抑鬱不舒,皆能致氣滯痰凝,甚則風動。」顯示傳統中醫對情志致病之重視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七情內傷」理論,強調情志調攝對預防疾病之重要性,亦體現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