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幽門不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幽門不通
概念與病機
幽門不通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幽門氣機閉塞所致的便秘症狀。在臟腑經絡理論中,幽門屬胃之下口,為氣機升降出入之重要關卡。此證主要源於脾胃氣機升降失調,使幽門部位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閉塞不通之勢。
《脾胃論》卷下明言:「幽門不通,上衝吸門不開,噎塞,氣不得上下。」指出此證之關鍵在於幽門閉塞導致氣機上逆,繼而影響呼吸系統(吸門)及整體氣機運行。
臨床表現
幽門不通之主要症狀特徵包括:
- 便秘症狀:大便艱澀難通,質地多乾硬
- 氣機阻滯:自覺脘腹痞滿,噯氣頻作,甚則出現噎塞感
- 上逆表現:氣不得下反而上衝,可伴隨呃逆、噁心等症狀
- 伴隨症候:口乾舌燥、腹部脹痛、食慾減退等
病因病機分析
從中醫理論深入探討,幽門不通的形成機制可歸納為以下幾點:
氣機郁滯: 七情所傷,肝氣郁結,橫逆犯胃,導致胃氣不降,幽門氣機閉阻。此類患者多伴有情志不遂、胸脅脹滿等症狀。
陰血不足: 脾胃陰虛或久病傷陰,津液虧耗,腸道失潤。如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津液不足者,水不足以行舟而結糞不下。」
氣虛推動無力: 脾胃氣虛,運化無權,傳導失司。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特別強調脾胃氣虛導致幽門閉塞的病理機制。
瘀血阻絡: 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阻於幽門部位,影響氣機通降。此類患者舌質多見紫暗或有瘀斑。
治療方法
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及臨證經驗,幽門不通的治療以「通降胃氣,潤腸導滯」為基本治則。
代表方劑
通幽湯(出自《脾胃論》方):
- 組成:當歸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桃仁、紅花、升麻、甘草
- 功效:滋陰養血,活血通絡
- 方解:方中以當歸、生地黃、熟地黃養陰補血;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;升麻升清以降濁;甘草調和諸藥
潤腸丸加減: 適用於陰血不足明顯者,可酌加麥冬、玄參等增液潤腸之品
四磨飲子加減: 對於氣滯為主者,可加入檳榔、烏藥等理氣通降藥物
辨證調治
臨床應用需根據具體證型靈活加減:
-
氣滯型:
- 主症:脘腹脹滿、噯氣頻作
- 加減:可加厚朴、枳實、木香等行氣之品
-
陰虛型:
- 主症:口乾舌燥、舌紅少苔
- 加減:酌加沙參、麥冬、玉竹等滋陰藥物
-
氣虛型:
- 主症:乏力倦怠、排便無力
- 加減:配伍黃芪、白朮等補氣健脾之品
-
血瘀型:
- 主症:腹痛固定、舌質紫暗
- 加減:可加入三棱、莪朮等活血化瘀藥物
相關病證鑑別
與「大便秘結」之異同: 幽門不通特指由幽門氣機閉阻所致之便秘,其病位明確在胃之下口,且多伴有明顯氣機上逆症狀。而一般大便秘結則範圍更廣,包含各種原因引起的排便困難。
與「關格」證之區別: 關格為上下不通之危重證候,常表現為嘔吐與便閉並見,病機更為複雜。幽門不通則主要局限於消化系統氣機障礙,病情相對較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