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幽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幽明」詳解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幽明」為陰陽極化狀態的專有術稱,源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用以描述陰陽二氣在自然規律中的極致轉化現象。其概念不僅反映天人相應的氣候變化,更深層聯繫人體生理病理的陰陽消長法則。

一、字義與經典出處

「幽」指太陰與少陰兩經之氣交會窮盡,象徵陰寒之極;「明」為太陽與少陽兩經之氣相合,代表陽熱之盛。《素問》曰:「兩陰交盡故曰幽,兩陽相合故曰明」,揭示陰陽氣化達至頂點時,自然呈現的特性分野。此種交替被視為寒暑更迭的內在機轉,如冬季陰極(幽)轉春季陽生,夏季陽極(明)轉秋季陰長,形成四時周期。

二、陰陽氣化的運行規律

「幽明」本質為陰陽學說的延伸,其動態過程體現於三方面:

  1. 六經層次
    • 太陰(脾、肺)、少陰(心、腎)屬陰經,當二經氣血耗竭,陰寒內聚,即達「幽」態;
    • 太陽(膀胱、小腸)、少陽(膽、三焦)屬陽經,二經氣盛交會,化生「明」態。
  2. 氣機升降
    「幽」對應氣沉於內,陰主靜、主藏;「明」則氣發於外,陽主動、主散。此消長影響臟腑功能,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陽明不治」則氣逆,「厥陰風動」則氣鬱。
  3. 病機轉化
    病理狀態下,陰極(幽)可現真寒假熱證,陽極(明)則見陽亢陰虧。如傷寒論中「少陰寒化」與「陽明腑實」,即為幽明失調之例。

三、與五運六氣的關聯

「幽明之配」在五運六氣理論中,對應司天在泉之氣的轉換。如子午之年,少陰君火司天為「明」,陽明燥金在泉為「幽」;巳亥之年,厥陰風木司天趨向陽動,而少陽相火在泉潛藏未發,形成陰陽互含之勢。此結構進一步解釋氣候異常與疾病流行的關係。

四、歷代醫家的發揮

清代醫家張志聰於《素問集注》中引申:「幽明者,晝夜之道也」,將一日分四時,子時陰幽極而陽萌,午時陽明極而陰生。此說擴展至針灸子午流注,認為經氣消長符合幽明節律,如亥時三焦經旺(陽入幽)、卯時大腸經盛(陽出明),提示治療當順應氣機開闔。

綜觀之,「幽明」一詞涵攝中醫對自然與人體陰陽變化的哲學思辨,既是理論框架,亦為臨床辨證之參照。理解其深意,方能掌握《內經》所言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」的核心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