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幽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幽癰

幽癰,又稱上脘癰,乃中醫外科病名,屬腹皮癰之一種,特指發生於臍上七寸(約22.5公分)處上脘穴部位之皮膚瘡癰。此病名首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列於腹皮癰類證候中。

病因病機

幽癰之形成,主要源於臟腑氣血失和,兼感外邪所致:

  1. 火毒蘊結:情志抑鬱、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致熱毒內生,藴結於上脘之位。
  2. 氣血瘀滯:久坐少動或氣機不暢,使營衛失和,經絡阻塞,瘀血化熱。
  3. 濕熱下注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久而化熱,循經上犯。
  4. 外感邪毒:肌表不固,風熱之邪乘虛侵入,與內熱相搏結於皮肉。

臨床表現

幽癰之症狀特點可見:

  • 局部徵象:初起於上脘穴周圍皮膚微紅漫腫,疼痛漸劇;繼則腫塊逐漸局限,高突堅硬,表面焮熱;成膿期可見頂部變軟,按之波動;潰後流出黃稠膿液。
  • 全身症狀:甚者可伴惡寒發熱、口苦咽乾、胸悶納呆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秘結等症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機深淺及症狀輕重,可分為:

  1. 初期(熱毒蘊結):局部紅腫熱痛,尚未成膿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成膿期(火毒熾盛):腫塊高突,頂部軟陷,跳痛劇烈,伴發熱口渴,苔黃膩,脈洪數。
  3. 潰後期(正虛毒滯):膿出腫消,瘡口難斂,或膿質清稀,身倦乏力,舌淡紅,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
傳統中醫治療幽癰,強調辨證施治: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清熱解毒: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
    • 托里排膿:可選透膿散托毒外出
    • 活血化瘀:成膿未潰時佐以活血散瘀之品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初起:金黃散外敷以消腫止痛
    • 成膿:切開排膿,引流務盡
    • 潰後:生肌玉紅膏外用以化腐生新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大成》將幽癰歸於腹皮癰範疇,提出其病位特異性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詳述腹癰病理:「腹癰皆由氣血凝,外因風濕內熱生」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則強調:「腹皮癰生處不同,當辨經絡所屬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