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腸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腸虛(大腸氣虛)

大腸虛為中醫病證名,屬臟腑虛證範疇,主要指大腸氣機虛弱,傳導功能失職,常與脾氣虛損相互影響。中醫理論中,大腸主司「傳導之官」,負責將小腸下移的糟粕形成糞便並排出體外,其功能依賴脾氣的升提與肺氣的肅降。若大腸氣虛,則糟粕傳送無力,甚或固攝失權,引發一系列下焦不固之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及腸: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脾氣久虛,無力升清,則水穀不化而下注大腸,導致泄瀉纏綿。
  2. 久病耗氣:長期慢性腹瀉、勞倦過度,或年老體弱,皆可耗傷大腸正氣。
  3. 肺氣不足:肺與大腸相表裡,肺氣虛弱則肅降無權,間接影響大腸傳導功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泄瀉特徵:大便溏薄、完穀不化(糞便中含未消化食物),排便次數頻繁,糞色淡而氣味微弱。
  • 氣虛徵象:腸鳴漉漉(腸道蠕動聲明顯),腹部隱痛喜按,排便後乏力加重。
  • 下陷症狀:嚴重者可見脫肛(直腸脫垂),或排便時肛門墜脹,此為中氣下陷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健脾益氣為本,佐以固澀止瀉,若兼中氣下陷則需升提舉陷。

常用方劑

  1.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。
    • 功效:補益中氣,升陽舉陷,適用於脾虛下陷所致的脫肛或久瀉。
  2. 訶子散(《蘭室秘藏》):
    • 組成:訶子、罌粟殼、陳皮、乾薑。
    • 功效:溫中澀腸,針對虛寒性泄瀉無度者。

隨證加減

  • 若兼腎陽虛(晨起腹瀉、四肢不溫),可合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)溫補命門。
  • 腸鳴水瀉明顯,加茯苓、薏苡仁健脾滲濕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「大腸主津」:大腸氣虛時,津液吸收障礙,可能出現大便先乾後溏,或夾雜黏液。
  • 與「小腸虛」鑑別:小腸虛多見清濁不分而致瀉下如注,大腸虛則以傳導無力、滑脫不禁為特徵。

此證候多屬慢性過程,調治需循序漸進,重在恢復脾氣升運與大腸傳化之協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