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猶見三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猶見三光
「猶見三光」為中醫眼科專有名詞,指患者視力嚴重受損,僅存微弱光感,尚能察覺日光、月光及火光(合稱「三光」)之存在。《龍樹菩薩眼論》明確以「日、月、火」為三光代表,此概念亦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文中述及:「瞳人里有障翳,乍青乍白,不辨人物,猶見三光。」說明此症雖無法辨識物體形貌,然光感未失,屬可治之候;若光感全無,則預後不佳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瞳神與臟腑關係
中醫認為「瞳神」屬腎,為水輪所主,與肝、腎二臟密切相關。《審視瑤函》指出,瞳神內障多因肝腎虧虛,精血不能上承目竅,或痰濕瘀血阻滯絡脈所致。若見三光,反映先天真氣未絕,臟腑精氣雖損猶有餘裕。 - 障翳與氣血辨證
古籍所述「障翳乍青乍白」,提示病機與氣滯血瘀或痰濕凝結有關。青為肝色,主風、主瘀;白為肺色,主氣虛或痰濕。此類目疾常因風火上擾、痰瘀互結,遮蔽神光,使目不能視物而僅存光感。 - 金針撥障術
《龍木論》主張以金針撥除瞳神內障,此為古代治療內障翳膜的重要外治法。唐代《外臺秘要》已載針撥技術,需精準操作以避開絡脈。若患者猶見三光,施術後有望復明;反之,若神光已滅,提示目系(視神經)萎廢,難施針藥。
歷史沿革與應用
「猶見三光」之說反映古代醫家對視功能分級的重視。除《龍樹菩薩眼論》外,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進一步區分「能見三光」與「全不見三光」的預後差異,並結合脈象判斷虛實:若脈沉細而光感尚存,多屬虛證,可投補益肝腎之劑;若脈弦滑兼障翳,則需袪痰化瘀。
此症名不僅用於辨證,亦影響治療決策。明清醫家如傅仁宇《眼科審視瑤函》強調,此類眼疾若早期針藥並施,配合內服「明目地黃丸」或「石斛夜光丸」調理肝腎,可阻病情進展。
總結,「猶見三光」為中醫判斷內障重症及預後的關鍵指標,融合臟腑理論、氣血辨證及外治技術,體現古代眼科學對功能存廢的細膩觀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