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油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油風
病名。指毛髮驟然成片脫落之證候,屬中醫外科常見病症。首見於明代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卷四,亦稱「鬼舐頭」、「鬼剃頭」、「油風毒」、「鬼薙刺」、「梅衣禿」等。本病特徵為頭髮突發局限性圓形或橢圓形脫落,頭皮顯露,境界分明,嚴重者可致全髮脫落,甚至累及眉鬚、陰毛等體毛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油風多因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,兼感風邪所致。具體可分為三類:
- 血虛風燥:勞倦憂思,耗傷陰血,血虛不能濡養毛竅,兼風邪外襲,風盛血燥,發失所養。
- 肝腎不足:先天稟賦薄弱,或久病傷腎,肝腎精血虧虛,髮根失於充養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毛竅閉塞,新血難達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頭髮突發片狀脫落,脫髮區頭皮光滑或微紅,邊界清晰,或伴輕微瘙癢。
- 次證:或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(肝腎不足);或見心悸失眠、面色萎黃(氣血兩虛);或見胸脅脹悶(氣滯血瘀)。
- 變證:病久不癒者,可演變為「全禿」或「普禿」,甚則爪甲畸脆。
辨證論治
- 血虛風燥證
- 治則:養血祛風,滋陰潤燥。
- 方藥:神應養真丹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羌活、天麻、菟絲子等。
- 肝腎不足證
- 治則:補益肝腎,填精生髮。
- 方藥:七寶美髯丹(《本草綱目》)化裁,何首烏、茯苓、牛膝、枸杞子、補骨脂等。
- 氣滯血瘀證
- 治則:疏肝解鬱,活血通絡。
- 方藥:逍遙散合通竅活血湯加減,柴胡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麝香(微量)等。
外治法
- 藥物外擦:鮮生薑切片塗擦患處,或川椒、側柏葉浸酒外塗,以活血通絡。
- 針灸療法:取百會、風池、肝俞、腎俞等穴,梅花針叩刺脫髮區,刺激局部氣血流通。
- 艾灸療法:以艾條溫灸脫髮邊緣,促進毛囊復甦。
相關現代疾病對應
油風相當於西醫之「斑禿」,若伴頭皮油脂過多、鱗屑增多,則與「脂溢性脫髮」相關。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,如見頭皮潮紅、脂溢黏膩者,多從「濕熱上蒸」論治,方用萆薢滲濕湯加減。
古籍摘要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云:「油風毛髮乾焦脫,皮紅光亮癢難堪,毛孔風襲致傷血。」強調風邪襲絡、血燥失養為病機關鍵。《瘍醫大全》則指出:「發為血之餘,腎其華在髮」,闡明肝腎與毛髮之密切關係。
此病雖無生命之虞,然影響儀容,易致患者憂思鬱結,故治療時需身心並調,尤重疏肝解鬱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