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油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油汗

油汗,亦稱粘汗,為中醫證名之一,指汗液分泌黏滯如油狀,質地稠膩,觸之帶有明顯的粘滑感。此症名初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汗源流》,曰:「一雲油汗,即粘汗也。」其特徵與「汗出如油」所述症狀相類,多與體內津液代謝失調、濕濁內蘊或氣陰兩傷等因素相關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  1. 濕熱蘊結
    濕熱之邪鬱蒸肌表,纏滯氣機,迫使津液外泄而為汗。此類油汗多伴隨身熱不揚、頭面油垢、口黏苔膩等濕熱證候,常見於濕溫病或脾虛濕盛者。
  2. 氣陰兩虛
    久病耗氣傷陰,氣虛則固攝無力,陰虛則虛熱迫津,汗液外洩失其清稀之性,轉為黏滯。此類患者多見神疲乏力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津等表現,多見於熱病後期或慢性虛損病症。
  3. 痰濁內阻
    痰濕之邪阻遏三焦,津液輸布失常,汗液與痰濁相混,故質地黏膩。此證常兼胸悶脘痞、痰多黏稠、舌苔厚膩等痰濕之象。

相關典籍與理論

除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外,歷代醫家對油汗的論述多散見於汗證篇章。明代《醫宗必讀》提及「汗黏如膠者,濕熱盛也」,強調濕熱為病之因;清代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有「陰虛汗濁」之案,剖析其與陰分虧損之關聯。

與相近汗證的鑑別

  • 油汗黃汗
    黃汗以汗色發黃、染衣為特徵,多因濕熱鬱蒸或營衛不和所致,而油汗重在質地黏滯,未必見色黃。
  • 油汗冷汗
    冷汗質清稀而涼,多屬陽氣虛衰,與油汗之黏膩有別。

油汗作為一種特殊的汗出異常,其辨證須結合全身症狀與體質特點,方能探明病機根本。在治法上,濕熱者當清利濕熱,氣陰傷者需益氣養陰,痰濁者宜化痰通絡,臨床需依具體證型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