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油捻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油捻灸
油捻灸為中醫傳統灸法之一,屬間接灸的範疇。其法以紙捻或燈心草等物料蘸取植物油後點燃,藉火焰之溫熱與藥氣熏灼穴位或患處,以達治療之效。此法結合火灸與藥熏之特點,兼具溫通經絡、祛風除濕、殺蟲止癢等功效。
歷史淵源
油捻灸之記載散見於多部古籍。《本草綱目》提及以硫黃、艾葉研勻作捻,浸油點燈熏治疥癬;《世醫得效方》則載用紙捻或燈心草蘸香油,於皮膚紅點上焌爆以療「沙證」。此類技法在民間療法中尤為常見,多用於皮膚疾患及某些急症。
操作方法
- 製捻:取棉紙或燈心草搓捻成條,亦可將艾絨、硫黃等藥末摻入紙捻中,以增強藥效。
- 浸油:將製成之捻條蘸浸植物油(如香油、桐油等),以飽蘸而不滴落為度。
- 點灸:點燃油捻,手持或以器具固定,距離皮膚適當高度(約1-2公分)進行熏灼。可反覆快速點觸穴位(焌爆法),或保持穩定距離熏烤患處。
- 取穴:依病症選取相應穴位,如疥癬多熏患部,沙證則取頭額或胸前紅點。
作用機理
油捻灸之效主要基於以下中醫理論:
- 溫通作用:火熱之力可溫煦局部,促進氣血運行,散寒除痺。
- 藥氣透達:植物油與摻入之藥物經燃燒後化為藥氣,由皮毛腠理滲入,發揮祛濕、殺蟲、解毒之效。
- 經絡調節:通過刺激特定穴位,激發經氣,調整臟腑功能。
臨床應用
傳統上,油捻灸多用於:
- 皮膚病症:如頑固性疥癬、濕疹等,取其殺蟲止癢、燥濕解毒之功。
- 沙證(痧證):以焌爆法刺激皮膚紅點,宣泄邪毒。
- 風寒濕痺:熏灸關節患處,散寒除濕,緩解疼痛。
配伍用藥
油捻灸常配合藥末增強療效,例如:
- 硫黃捻:硫黃研細與艾絨混合作捻,熏治疥瘡。
- 艾油捻:純艾絨浸油點灸,溫通力強,適用寒證。
- 蒼朮捻:加入蒼朮末,增強燥濕之效。
此灸法簡便易行,然需精準掌握火候與距離,避免灼傷。其治療機理與現代醫學所稱的熱療、藥物透皮吸收等有所契合,體現中醫外治法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