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油捻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油捻子
油捻子為中醫外科常用之醫療敷料,首見於宋代《衛濟寶書》卷上,係東軒居士論述癰疽膿瘡切開引流之法時所提及。其文曰:「當決之,決而以油捻子塞之,良久乃去,可以盡毒。」所述之油捻子,乃古代中醫處理瘡瘍膿腫時,用以引導膿液排出之重要工具。
製法與應用
油捻子之製作多以紙條或帛條(絲織品)為基材,浸潤或塗抹油類物質後製成。所用油脂,傳統多以芝麻油、桐油等具有清熱解毒作用之植物油為主,部分方劑亦會配合中藥如黃柏、黃連等清熱燥濕之品共製,以增強其療效。
於臨床應用時,醫者先以刀針決開膿腫,排凈膿血後,將油捻子納入瘡口內,其作用主要為:
- 引流膿液:藉由捻子之毛細作用,持續引導深部膿液外泄,防止膿毒內陷。
- 保護瘡口:避免瘡口過早閉合而致餘毒未清,形成「袋膿」之患。
- 潤澤瘡面:油脂之滋潤性可減緩換藥時敷料與新生組織之黏連,減輕疼痛。
此種方法與現代外科使用之凡士林紗條原理相類,然中醫尤重油藥配伍之整體療效。如《外科正宗》等後世醫籍,更發展出以藥油(如紫草油)浸泡之捻子,兼具化腐生肌之效。
相關術語辨析
油捻子屬外科「捻子」之一類。捻子又稱「藥捻」或「捻條」,除油製者外,尚有:
- 紙捻子:以桑皮紙搓捻而成,多用於探瘡深淺或引流。
- 藥捻子:含白降丹等腐蝕藥物,用於化膿性瘡瘍或瘻管。
此類技法體現中醫外科「祛腐生新」之治療原則,與內服湯藥相輔相成,構成完整之瘡瘍治療體系。油捻子之應用,亦反映古代醫家對創面處理與引流技術之精細掌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